国产v国产v片大片线观看网站-国产v视频-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片-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另类-这里只有精品首页-真不卡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法律分析——兼議勞動者法律本質

    [ 孫俊強 ]——(2012-4-21) / 已閱26384次

    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法律分析
    ——兼議勞動者法律本質

    □ 孫俊強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在國外稱為雇員、雇工或勞工等,是與雇主相對應為存在的,而在我們國家沒有使用這一概念。一般認為勞動者是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取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自然人。我們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自然人要成為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而這就涉及到了勞動者主體資格[ 有學者稱之為勞動者身份識別,筆者認為在勞動關系中這一提法是恰當的,但是拋開勞動關系而談勞動者身份很不妥當。本文中所要討論的勞動者主體資格包括但不限于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主體資格。](以下簡稱勞動者資格)問題。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他們普遍認為勞動者資格應該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從屬性標準,以從屬性為核心衍生出的一系列作為判斷我國勞動者資格的標準[ 許明月《勞動法適用中的勞動者身份的識別問題》,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呂琳《論“勞動者”主體界定之標準》,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袁愛萍《試論勞動者主體資格》載http://www.9ask.cn/blog/user/yuanaiping/archives/2008/45584.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1年11月25日16時52分;張建偉《論勞動法上勞動者主體資格界定的標準》,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侯玲玲、王全興《勞動法上勞動者概念之研究》,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1期。這些文獻的觀點本質上是以大陸法系國家關于勞動者從屬性這一標準為基準而展開的。]。事實上,勞動者資格問題只是將勞動法律關系(以下簡稱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法律本質顯性了,從勞動者應該具備特殊條件為視角揭示了勞動者的法律本質,而勞動者的法律本質從根本上回答了勞動者的內在的、穩定的法律屬性,深入解決了勞動者法律概念、主體資格、勞動關系及勞動保護等法律概念與制度的核心。對此,暫且拋開勞動者資格研究中的不足與問題,本文認為研究勞動者的法律本質從理論上解決了勞動者的法律內涵與外延,是對勞動者主體資格研究的深入,從理論角度解決司法實務的勞動者的判斷標準進而保護保護勞動者免受權益侵害。
    我國《勞動法》第2條和《勞動合同法》沒有從立法上對勞動者法律概念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也沒有明確規定勞動者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即勞動者資格問題。再加上《勞動法》第3條和第12條所使用的“勞動者”這一法律術語的含義[ 《勞動法》第3、12條所使用“勞動者”的含義是同于《就業促進法》的,均指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即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者,其與用人單位存在建立勞動關系的可能性。],是不同于《勞動法》第2條和《勞動合同法》的。即,前者指的是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后者是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國家在不同層次上使用了勞動者這一法律概念,進而造成勞動者的含義具有了多樣性,既有憲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也有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更有其他部門法意義上的勞動者[ 參見侯玲玲、王全興《勞動法上勞動者概念之研究》,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1期;勞動者涵義內容的豐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人類勞動具有多樣性,具體參見許明月《勞動法適用中的勞動者身份的識別問題》的第一部分,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生活經驗已經告訴人們凡是從事勞動的人都是勞動者,無論是從事體力勞動還是從事腦力勞動。所以,勞動者在勞動法律部門內部的法律規范上尚不統一,而且社會成員的既有思維方式與勞動立法還有沖突。同時,在勞動力市場,勞動者的數量遠遠大于用人單位,造成了勞動力供大于求,而且經濟實力和信息掌控能力等方面的不對稱,更加弱化勞動者的法律地位。我國對勞動者資格問題研究不充分導致了我們不能準確清晰地把握勞動者的法律本質。不健全的理論研究造成了勞動立法和勞動司法實務往往不能全面及時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導致了勞動者在勞動糾紛中的權利尷尬。在已有研究的文獻基礎上,本文從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論證勞動者資格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勞動者的法律本質問題,在理論上全面完善勞動者法律內涵與外延
    1.2研究方法
    從一定角度上看,研究方法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和工具,體現了文章中的思維方式。實證分析、法律解釋、比較研究及歷史研究方法是認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主要方法和思維方式。因此,下列研究方法在本文的相關論述中有所體現:
    1.2.1實證分析的方法
    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法律現象,法律現象的重要形式莫過于法律條文和典型案例。我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及《就業促進法》等涉及勞動者法律條文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不可估量。典型案例是對法律條文的現實表述與運用,蘊含著法律條文規范與改進的方向與措施。研究有關勞動者的法律條文的根本目的是指導這些法律條文的解決勞動糾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司法實務中有效運行。對勞動糾紛典型案例分析,是對“實踐檢驗與發展真理”這一哲學方法的實踐,通過案例來發現有關勞動者的現行法律規定中的存在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案。但是,論文的理論色彩和本文的寫作時間促使,我們在寫作這篇論文時不得不拋開典型的勞動案例,僅僅從勞動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法律規定研究勞動者的主體資格。
    1.2.2法律解釋學的方法
    抽象的語言與開放的語言表示體系造成了法律條文中有關術語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立法者的有限預見能力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遷促使已經建立的法律制度或措施有所損益。因此,實施法律不得不對其進行相關解釋。我們主要運用語義解釋和邏輯解釋等方法對法律適用中的問題進行解釋,保證法律準確適用。語義解釋主要圍繞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做出擴大或縮小解釋;邏輯解釋圍繞立法目的或者法律體系結構做出相應的解釋。無論學者們或者司法實務部門運用何種法律解釋方法闡釋相關法律條文或法律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法律的實施。一句話,解釋法律條文的方法是被用來解決適用法律中的疑難問題,而不是用來玩弄法律文字和規避法律規定的。具體到我國勞動立法中所規定的勞動者,所使用的法律術語是概括性的與抽象的,亟需對實施有關勞動者的法律條文蘊含的問題進行闡釋。另外,進行理論研究也離不開法律解釋學的方法,通過運用法律解釋學的方法,勞動法學者們可以挖掘和把握勞動者這一法律主體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意義。
    1.2.3比較研究的方法
    眾所周知,勞動者這一法律概念是土生土長的,但是有關勞動者資格研究的理論知識離不開國外先進勞動法學理論只是。所以,無論勞動法學者們從理論上研究勞動者資格問題,還是立法部門收集有關勞動者保護的立法資料,他們都不得不了解和比較國外勞動法有關勞動者的法律規定以及關于這問題的相關知識。運用比較方法研究世界其他國家勞動者資格問題,我們容易得出勞動者的共同之處與差異之所在以及發展趨勢。以此來推動我國勞動者保護在與國際接軌的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與獨具中國特色。圍繞理論知識而開展制度文明史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而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差異導致制度文明的多樣性與層次性。落后制度學習先進制度是必然的,而學習的重要途徑就是比較借鑒不同的先進制度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在研究勞動者資格問題時,我們不得不秉承批判繼承的態度認真對待國外有關勞動者資格的理論研究。
    1.3論文的邏輯結構
    本文的主要框架做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論文的引言部分。在這里本文主要介紹論文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義。勞動者資格問題近年來很少受到學者的關注,而勞動者資格問題干涉到勞動者權益保護,故我們亟需完善勞動者資格。本文運用比較研究、實證分析以及法律解釋等方法研究勞動者資格,從而討論勞動者的法律本質。
    第二部分,本文主要討論勞動者這一法律主體的理論知識。我們國家有關法律在不同層次上使用了勞動者這一法律術語,造成了勞動者的多義,影響了實踐中如何維護勞動者權益。勞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從勞動法上的勞動出發,在理論上討論勞動者的法律概念,結合國內外勞動法律有關勞動者法律規定,從理論和立法實踐兩個方面出發把握勞動者的法律概念。
    第三部分,本文主要討論勞動者資格問題,即自然人要成為勞動者所應該具備的條件。透過現象抓本質是一種哲學方法,而勞動者主體資格問題正是勞動者本質的表現,所以這種方法論也有助于我們研究勞動者的本質問題。這個部分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概述與評析國外關于勞動者主體資格問題的研究;二是分析論我國勞動者主體資格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三是從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完善勞動者主體資格問題。
    第四部分;本文在研究勞動者資格的基礎上延伸討論勞動者的法律本質。勞動者的法律本質是我們深入研究勞動法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根本。當下,我國所建立的社會保險制度是以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的,這造成了勞動關系主導下的勞動者相關問題研究。事實上這樣的研究混淆了勞動者與勞動關系的邏輯順序,也忽視了《就業促進法》專門保護未建立勞動關系勞動者的法律規定和社會經濟生活中勞動者的現狀。所以從理論上研究勞動者的法律本質,進一步總結勞動者資格問題所要表達的深層問題,進而推動勞動立法的完善,依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1.4論文標題的解釋
    從論文的標題來看,論文主標題是勞動者主體資格法律分析,副標題是兼議勞動者法律本質,兩者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研究范疇,從邏輯思維上是無法將過去。對于這點,本文從不回避。本文認為勞動者法律本質的研究是在對勞動者法律概念、勞動法上的勞動、勞動者主體資格、勞動法律關系、勞動法律規范以及勞動法律糾紛等問題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研究勞動者資格問題為進一步研究勞動者法律本質,進行前期理論建構。本文在前面一再強調在勞動者主體資格問題探究的基礎上延伸討論勞動法律本質的問題,文章的重點內容是放在勞動者主體資格研究上,而第四部分只是進行了理論上的簡單討論,論證方法和結論尚不成熟。所有這些將對本文寫作者將來進一步研究有關勞動者法律問題留下可以深入探討的空間。
    2.勞動者資格問題的理論基礎
    準確理解勞動者的含義是我們研究勞動者資格的的基礎,所以我們要研究勞動者資格問題,就必須從學理和現行法律規定兩個方面討論勞動者這一法律概念所蘊含的涵義。由于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引起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革新,所以在不同時代或者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人類的生產勞動會有所不同,因而勞動者的涵義也愈加豐富。法律是社會最有效的調控手段,因此,現行法律基于各自的立法目的并結合現實狀況,所使用的勞動者這一法律術語具有了不同意義。我國基于自己的國情,在勞動法上沒有使用勞動法學特有的雇員或勞工這一概念,而使用了勞動者這一概念。這使得我們在研究和解決實際案例時產生了不少困難。因此,本文從勞動者產生的物質基礎、勞動者的法律概念以及勞動者的法律規定等方面討論勞動者的內涵,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研究勞動者資格問題。
    2.1勞動法上勞動者的物質基礎——勞動
    2.1.1勞動的三種表現形態
    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分析勞動過程時,對勞動的一般定義做過精辟揭示,即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消費),“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的、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 王全興著《勞動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1頁。]。勞動是人類謀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目的地運用其勞動能力和勞動資料向自然界索取生存能量的一種指向性、再現性、創造性的過程和活動。根據馬克思關于勞動的經典論述,我們知道人類在勞動過程中會發生兩種關系:一是人類在使用生產資料開發、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生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類在開發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類生產勞動離不開以下基本因素:一是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以及其他勞動條件;二是勞動者。只有這些要素有機結合,生產勞動才能進行,人類社會進而才得以持續發展。生產勞動基本因素可以根據人類的不同需求進行不同的組合,所以人類的生產勞動的類型大概有三種[ 參見許明月《勞動法適用中的勞動者身份的識別問題》,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這三種類型的生產勞動可以在同一時代或同一國家和地區同時存在,只是在社會所在的比重大
    小不同而已。]:(1)在自己提供勞動資料等條件下進行勞動,以勞動成果滿足自己的需求,或將自己的勞動成果通過交換獲得各種消費資料,滿足自己的需求;(2)自己提供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以及其他勞動條件,與他人提供的勞動力相結合,進行生產活動,以勞動成果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通過交換獲得各種生產、生活資料,維持自己的生存;(3)自己提供勞動力,與他人提供的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以及其他勞動條件相結合,通過參與生產成果的分配獲得勞動成果或勞動報酬,以勞動成果直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或以勞動報酬(貨幣)購買消費資料,維持生存。
    2.1.2不同類型勞動者。
    根據上述不同類型的生產勞動,我們可以得出三種意義上的勞動者,即廣義上的勞動者、狹義上的勞動者和最狹義的勞動者。廣義上的勞動者,從外延上看包括了處于所有上述三種類型生產勞動過程中的人。從各國立法來看,有些國家的立法對于勞動者就是從廣義上來理解的。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五編“勞動編”規定了相關勞動,其所謂的勞動包括單純勞動力提供者對企業提供的勞動,也包括通過設立公司、企業或進行自由職業等方式而進行的勞動,從事所有這些勞動的人都被視為勞動者,為企業提供勞動力的勞動者,作為勞動者的一種類型[ 費安玲等譯《意大利民法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編“勞動”。]。狹義上的勞動者包括了處于第一種和第三種類型生產勞動過程的人。其中,處于第一種類型生產勞動過程的人有兩種情形:一是直接或主要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在自然經濟社會中,人們大多采用這種方式維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直接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與他人的勞動成果交換,利用市場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農民、個體勞動者和自由職業者。最狹義的勞動者僅指處于第三種類型生產勞動過程的人。他們僅僅提供勞動力為他人所使用,通過提供勞動力獲得勞動收入,通過勞動收入(貨幣)換取生活資料來滿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需要。因此,他們被稱為職業勞動者。這種意義上的勞動者與處于第二種類型生產勞動過程的人是相對應的,其中,前者提供勞動力,后者提供勞動場所、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以及其他勞動條件;前者是勞動力的提供者,后者是勞動力的使用者。[ 參見許明月《勞動法適用中的勞動者身份的識別問題》,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2.1.3小結
    不同的生產勞動會產生形式各樣的勞動生產關系,而不同的勞動生產關系又孕育著不同的勞動關系主體。勞動法律規范所規制的勞動經濟關系,即勞動法律關系及其相關主體的物質基礎——勞動具有特殊性。勞動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勞動的從屬性,即勞動者的勞動活動從屬于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范圍和活動,勞動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歸屬于用人單位。二是勞動的利己性,即社會分工和社會經濟進步造成了勞成為勞動者個人謀求生活資料維持生存和發展的手段。三是勞動過程性,即勞動者從事勞動活動是一種過程而非結果,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用人單位的生產資料有機結合是勞動的基本形態。四是勞動的法律性。勞動者的勞動不再僅具有經濟屬性,由此而產生的勞動關系增強了法律性,人們不斷用它來判斷和識別勞動關系。同樣地,從勞動法勞動的特殊性出發,勞動法學者創造了勞動關系的主體——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因此,研究勞動者的相關問題無法繞開勞動而順利進行。
    2.2.中外國家法律規范中的勞動者
    2.2.1我國現行法律中有關勞動者的規定
    勞動者不僅是勞動法學上的學理概念,更是一個法律術語,我國的現行法律在不同層次上使用勞動者這一概念。有關勞動者規定的法律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主要集中于憲法、勞動法和社會保險法中。具體規定如下:
    1、憲法上的勞動者。我國憲法上對勞動者的含義未直接規定,而是通過有關條文表現出來,有以下幾種含義:一是與剝削階級相對的階級群體,如《憲法》序言的規定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二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包括農業勞動者和城鎮勞動者,就業前的勞動者和就業后的勞動者,如《憲法》第8、42 條。三是處于具體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如《憲法》第43、44條的規定。
    2、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分為準勞動者和勞動者,前者是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但沒有處于勞動關系中的自然人,即勞動力市場中尚未就業的自然人;后者指處于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即《勞動法》第2條和《勞動合同法》第2條規定的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等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以及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勞動法律規范中的相關制度,如工資、工時、勞動條件、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等都是為勞動者所設計的[ 侯玲玲、王全興《勞動法上勞動者概念之研究》,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1期。]。
    3、社會保險法上的勞動者。各國的社會保險通常與雇傭勞動者相聯系[ 社會保險和勞動者保護有一定聯系,但是不能因此就將是否享有各種社會保險作為判斷勞動者的標準之一,這是不可取的。正是由于這一觀念的局限,我們往往不能正確保護農民工和返聘人員的合法權益。],而且現代社會保險法的保障范圍呈擴大趨勢,即某些非雇傭勞動者,如公務員、自營勞動者(沒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也可納入其中。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作為工傷保險對象的勞動者,只限于職工和雇工[ 這里的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而雇工是指個體工商戶所雇傭的,從事非自主勞動的自然人。在筆者看來,二者實際上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區別在于用工主體。]。隨著農村社會現實狀況的變化,我國對農村已有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變革,主要體現醫療和養老這兩個方面。隨著農村的新型醫療和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開展和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保險的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同時,《社會保險法》所規定的保障對象一般是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但也包括退休勞動者,具體為職工、公務員、參照公務員依法管理的工作人員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和雇工,不同險種中勞動者的范圍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社會保險法上的勞動者主體是廣泛的,以至于所有從事勞動的人都應該納入其保護范圍。
    法律上規定的勞動者是一種法律主體,是法律賦予其勞動權利義務的自然人。由于各種法律的理念和立法宗旨不同,所以不同法律中規定的勞動者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研究勞動者資格問題,還必須準確理解勞動法學上的勞動者概念。
    2.2.2國外有關勞動者的法律規定
    勞動者是與用人單位相對應的法律主體。因此,從某種角度看,研究用人單位不失為研究勞動者相關問題的一個捷徑。用人單位是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招聘勞動者為其提供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并向其支付勞動報酬的社會組織。出于對勞動者的保護,理論上認用人單位作為勞動力的使用者,必須能夠為勞動者實現勞動提供必要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一是擁有勞動生產資料和勞動場所;二是有能力承擔勞動法規定強制性義務。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實現勞動權創造了機會和條件,用人單位的法律規定同樣可以用來判斷和推測勞動者的法律規定,有時兩者的法律規定是合一的。
    本文由于客觀上的原因,沒找到國外法律規范中有關勞動者具體條文。因此,選取了國外一些國家有關用人單位的法律規定用來彌補本文的遺憾。國外對于用人單位的規定是不同的[參見許建宇、陸絹紡:《論勞動法上的雇主資格》,載《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第4期,總第79期,第32——38頁;王全興主編《勞動法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頁。],有的國家將用人單位規定為“直接或者間接代表雇主利益的任何人”,如《美國國家勞資關系法》和《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有的國家將用人單位規定為“私營部門的法人和自然人”,如《伊拉克共和國勞動法》,有的國家將用人單位規定“無論自然人和法人”,如《盧旺達勞工法》,有的國家將用人單位規定為用人單位及用人單位的行政領導人,如挪威。相比之下,國際勞工組織的許多公約則更為簡潔:“雇主”一詞,除另有歧義外,包括任何公共當局、個人、公司或協會;該組織的許多論著和文章在對“雇主”進行進一步解釋時強調,“雇主”不一定就是企業主,為此,不論在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還是部分社會化經濟條件下,雇主是指雇用或解雇工人的人。應該說,國外及勞工組織將用人單位的范圍不擴大,包括任何法人和自然人。不斷擴大的用人單位必然也會影響到國家法律對于勞動者的規定。本文認為,根據國外有關用人單位的法律規定,勞動立法規范勞動者的發展趨勢必然是降級勞動者法律規定的同時加強對用人單位的各方面規制。
    2.3勞動者法律概念
    所謂勞動者,是指與用人單位相對應而存在的,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指揮和監督下從事勞動并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但是,學界關于勞動者概念的專門討論并不多見,往往只在教材中提及,主要觀點有[ 轉引自侯玲玲、王全興《勞動法上勞動者概念之研究》,載《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1期。]:(1)認為法律上的勞動者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但并不一定已參與勞動關系的自然人;狹義的勞動者亦有廣、狹義之分,廣義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并且已參與勞動關系,但不一定為勞動法律關系的自然人,此即一般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狹義僅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并且已依法參與勞動法律關系的自然人,此即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 這是王全興教授的觀點,其認為勞動者有三種分別為具有勞動能力的自然人、進行勞動的自然人和為他人勞動的自然人;而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僅指為他人勞動的自然人。]。(2)認為勞動法中的勞動者是與勞動力使用者相對應的一方主體,是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管理下從事勞動并獲取相應報酬的自然人。(3)認為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是指在現代產業社會中受雇于他人,以工資報酬收入為基本生活來源的體力和腦力工作者。(4)認為我國勞動法對勞動者界定標準不明確,理論研究也不足,建議采用日本法上所采取的“使用從屬性”作為認定勞動者身份的標準。從上面關于勞動者概念的各種觀點中,我們發現勞動者具有以下含義:(1)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了勞動關系;(2)勞動者遵守用人單位的各項規章和勞動紀律,并在用人單位管理、安排下從事勞動;(3)勞動者是以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4)勞動者依法享受勞動法所規定的各項權利,承擔各項義務。從當下勞動力市場的現實情況看,我們國家的勞動者范圍包括但不限于《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所規定人員[ 一般認為高等院校的學生、農民工、、家政人員、返聘人員和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等不是我國勞動法上的勞動者,所以他們的權益應該由其他部門法進行保護,但是基于現實的發展,我國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并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如黃建水,行靜斐《大學生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法律思考》,載《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年7卷第2期;安琪《從勞動法視角探究兼職大學生遭遇侵權之原因及解決模式》載《巢湖學院學報》2009年11卷第2期;盧明威《公司董事之雇員身份論》,載《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29 卷第4 期;鄭谷晨《公司董事、經理是否屬于勞動者?》, 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0d6dd0100fx8i.html,最后訪問時間20010年12月5日18時38分;張立新《將家政服務逐步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范圍》,載http://business.sohu.com/20090804/n265704709.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0年11月30日12時45分;《保姆:作為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載http://finance.ce.cn/law/ldwq/fgjd/200611/06/t20061106_9296001.shtml,最好訪問時間2010年12月3日21時07分;《返聘的勞動法規制研究》載《理論研究》2010年第5期;金榮標《論退休返聘行為之法律分析》,載http://lawyer.nwupl.cn/bbs/viewthread.php?tid=157,最后訪問時間2010年11月29日16時20分。]。
    2.4小結
    現行勞動法律規范沒有規定勞動者的概念,所以我們只能根據《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6種類型的勞動法法律關系,對勞動者資格這一問題有個模糊的認識。現行法律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勞動者資格,所以在司法實務中,我們不能準確把握勞動者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導致了勞動關系和民法上的勞務法律關系(以下簡稱勞務關系)的混淆,因此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全面保護。正如上文所述,勞動法學者對于如何理解和把握勞動者的概念發生了很大的爭議。而之所以產生爭議,是由于我國勞動法律規范沒有明確規定勞動者資格。為此,研究勞動者資格問題反過來促進學者對勞動者法律概念的深入研究,促進勞動法學勞動關系主體理成熟。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9丨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 ⅹxx中国xxx人妖 | 国产91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免费 | 色老头老太做爰视频在线观看 |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亚洲人欧洲日韩 | 中文字幕亚洲不卡在线亚瑟 |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 成人软件网18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一级黄色 | 日本精品久久 | 亚洲天堂男人天堂 |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 91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 | 高清一本之道加勒比在线 | 国产a一级毛片午夜剧院 | 男人的天堂免费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成人国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亚洲男人天堂手机版 | 欧美yyy | 波多野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三级一区 | 日韩一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 国产免费观看a大片的网站 国产免费黄色网址 | 成人免费xxxxx在线视频 | 久久91av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 免费成人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