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雅琴 ]——(2013-9-14) / 已閱13797次
性別分為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物性別是由自然因素造就的;社會性別是由社會因素造就的。男性和女性在生物性別上存在天然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并不直接且重大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基于生物性別的天然差異而產生的社會概念以及社會權力的分配,才真正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人在出生時,他/她的生物性別已經確定了,無論后天如何培養,非經現代醫學手段,他/她的生物性別一般不會有所改變的。但剛出生的他/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生物性別,人們將他/她當做男性來培育,那他/她就顯現出更多的男性氣質,反之,人們將他/她當做女性來培育,那他/她就自然顯現出更多的女性氣質。所以,波伏娃認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頁]社會性別不是生理性別的必然結果,社會性別是社會建構的人工制品,是社會對男女的性別期待和性別角色的扮演。后現代女權主義法學運用解構主義揭示現代法學維護男性的利益和價值,無視女性的不同聲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性別意識形態通過法律制度被摧毀,然后又通過法律制度來鞏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性別意識形態。然而,兩性不平等的意識形態根深蒂固。就算在21世紀的今天,法律規范在形式上幾乎已經完全做到了男女平等,但是人們依舊認為這是個男性的社會。溫婉賢惠的賢妻良母形象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的完美的女性形象,是女性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典型。越無限接近典型的女性肯定受到社會的贊揚,反之,一定會遭到社會的詬病。
社會性別通過兩性的具體性別角色來表現,性別角色造就了帶有主觀意識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認同。當角色期待和角色認同發生沖突時,男女實質不平等的問題再次突出。在男性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女性表面上與男性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就業環境,但當女性進入曾經由男性掌控的領域,女性要獲得認可以及取得與男性同等的成功,將要比男性付出更大的努力。即便如此,人們依舊會膚淺的認為男性比女性更加適合從事這個領域,女性對其自身的角色期待得不到社會的認同。
2011年6月16日
————————————————
洪雅琴律師
單位:上海誠達永華律師事務所
電話:13764413517
郵箱:shfalvguwen@qq.com
網站:www.上海法律顧問.com
————————————————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