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胤應 ]——(2005-4-19) / 已閱39423次
關于創辦一份國家級法制類報刊《中國法治導報》的
策劃書 (宏觀本)
策劃人:賀胤應,
目 錄
1、可行性分析 (1)法制類報刊現狀透狀
(2)市場預測 (3)優勢分析
2、報刊名稱策劃
3、定位及發展目標
4、關于報社所有制問題的策劃
5、關于報社組織形式的架構
6、投資概算
7、收益分析
8、欄目策劃
9、產業鏈接
一、可行性分析:
(一)法制類報刊現狀透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法制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也獲得了復蘇和發展。新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法學研究和法律教育也蓬勃發展了起來,法律走近市民社會層面并獲得了人們觀念的基本認可,社會的發展要求有相應的傳媒給以宣傳及信息的傳遞,各類法制雜志、報刊、廣播電視節目紛紛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報刊作為大眾傳播之一種,正在日益走近人們的生活,法制類報刊尤其如此。
目前,法制類報刊呈現如下三個特點:
1、純粹性的法制專業報刊。如《人民法院報》、《法制日報》,省級的《××法制日報》等,這類報刊主要是由官方當局主辦的機關報刊,其有如下特點,首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主要以法律時事及事件為報道內容;其次,由于是機關報刊,其內容多受政策性因素影響,許多報道內容空泛、古扳,與法治精神相去甚遠,有些報道甚至完全不符合法治社會要求;最后,讀者群體相對較為狹小(多為體制內的人員),脫離廣大老百姓,且在街頭報攤難以買到。
2、在綜合類或專業類報刊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南方周末》報的“法治”欄目;《經濟日報》的“經濟與法”欄目等。由于其僅僅是一個欄目,因此首先很難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其次專業性不強,有論點有待商。
3、滿足市民階層消遣的娛樂性報刊。如《法制文萃報》等,這類報刊缺乏思想性,同時辦報者對法律的精神理解存在偏差,許多報道存在誤導公眾法律視角的傾向。
(二)市場預測:
1、報刊、雜志、廣播等現代傳媒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標準之一,這已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所證實,也為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逐步發展的傳媒歷史所證實。可以預見,在未來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報刊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報刊業的發展前景也是十分廣闊的。
2、自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號召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成為全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創辦一份為建設法治服務的法制類報刊順應歷史發展之潮流。
3、與其它社會科學相比較,法學的傳媒發展水平較落后。如經濟學里的傳媒業則發展較快,僅報刊就有《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等諸多權威報刊。而法學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集權威性與專業性于一體的報刊,這不能不說是法學發展和中國法治建設的一大缺憾。
4、建設法治社會,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歷史進程。在這一歷程進程中,讓廣大民眾知曉、理解、學習法律即普法,大面積全面的普法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報紙恰好以其傳播面廣、相對的恒定性而適應。
5、全國普通高校現在1396所,其中本科院校692所,設置法學專業的高校已經350所,而92年時僅65所。現在,理工院校設置法律專業的勢頭也很強。這說明法學已經成為一個熱門專業。而這些學校的老師及學生將成為我們報紙首批的閱讀者。
(三)優勢分析:
1、******是全國五大專業法科院校之一,師資力量雄厚,人才濟濟,法學幾個系院為我們辦報提供了許多優秀的法律人才,法律新聞系則我們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新聞人才。
2、學校創辦的核心學術刊物《****》及教學研究刊物《******》、《********》等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這為我們創辦一份法制類報刊提供了經驗支持。
3、由科研院所主辦的全國性核心刊物已經有了成功的先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經營報》就是典型代表。由****主辦法制類報刊更能整合學院的人才、資源優勢。
4、高等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專業機構,我認為必須注重高等學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也只有這樣,學校才能提高社會公信度,培養出合格的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創辦一份法制類報刊,可以有助于實現文科類院校的這種功能。
二、報刊名稱策劃:
擬為《中國法治導報》。
理由:1、我們的報刊屬于法制類,因此報刊名稱上必不可少的會涉及到“法”字。
2、我們辦報的主要目標是為中國法治建設服務,從字面上也必然會涉及到“中國”“法治”字樣。
3、中國目前還不是法治國家,而是向法治社會邁進的后發國度,我們辦報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中國法治建設尋求一種路徑或向導,因此可稱之為“導報”。
4、目前國內有種種“法制類”機關報刊,稱為《××法制報》,這不科學。法治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法制僅是其中一部分,一個社會光有“法制”還不夠,還必須得有執法、司法等環節,而這些環節要想達到公平公正,就必須得“法治”。另外,實現法治社會治理,需要很長時間,我們這樣稱呼本報,應該是科學地表達了我們法律學人對法治社會的渴求之心。
三、定位及發展目標:
(一)定位:
1、每周一期,周三出版,每期16—24版,定價1—2元之間,面向全國范圍內(主要以大中城市為主)公開發行,且在街頭報攤可以買到。
2、讀者群分析:(1)首先,高學歷性。當下中國是一個向法治國家邁進的后發國家,廣大社會公眾法律意識淡薄。加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希望廣大農民、城市下崗工人看報、學法律是不現實的。因此,在讀者群上,我界定為:從學歷層次上來說為大專以上(包括大專);從性質上來說屬于知識型讀者;從專業上來說以法律專業為主兼及其他專業。其次,中高收入者。從個人收入角度來看,基于前面的高學歷性,我們的讀者群一般具有相對較高的社會收入,屬于中高收入者,自然也是社會精英階層。綜上所述,可以預見,讀者群主要為法官(中級法院以上含中級法院)、律師、檢察官、法學教授、法科院校學生及其它法律工作者;(2)我個人認為,紙質傳媒按照其受眾群體之不同,可以分為三類:一為“學究型”紙質傳媒,這類紙質傳媒的受眾群體為極少數的專家、學者、教授,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主要為廣大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而創辦; 二為“思想型”紙質傳媒,這類紙質傳媒的受眾群體為廣大的社會精英,比如南方報業集團主辦的《南方周末》,主要為廣大知識分子而創辦;三是“平民化的地方型”紙質傳媒,這類紙質傳媒的受眾群體主要為廣大普通老百姓,比如《華商報》就屬于此種類型。我試圖將《中國法治導報》界定為一份“思想型”紙質傳媒,因此一大部分非法律專業的社會精英也必將成為我們報刊的讀者群。
3、辦報理念:應不畏權威權勢,務求深刻、全面、及時反映中國法治時事,用勇敢和智慧的心創造中國法制類報刊的新神話,為社會公平和正義盡一份力。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