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安洲 ]——(2006-7-5) / 已閱21333次
3、他采取恰當的方式、手段對上書言事者給予表揚、鼓勵、升遷。同年十月,世宗對大臣說,監察御史田忠孺常上書言事, “今當升擢,以勵其余”。對那些不盡職盡責,不敢上書言事的官吏予以批評、懲罰。對于有些事關治國安民,朝政得失的大事,他都能夠與眾大臣一起討論,共同商量,開創了較為開明的政治局面。
三、元代的法律思想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其祖先蒙古部落屬于東胡語系室韋的一支,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被稱為“蒙兀室韋”。至12世紀中期,蒙古在與周圍各族的交往中,特別是在漢族的影響下,學會了煉鐵術并獲得了各種生產與生活資料。隨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財富的不斷的積累,出現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這一時期,蒙古各部由于蒙古勢力發展起來,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公元1271年忽必烈始定國號元,公元1297年滅南宋,統一全國。
耶律楚材,字晉卿,號湛然居士,是遼皇室的后裔。元太祖和元太宗時期,他任事三十年,官至中書令,成為蒙古汗國的一位重臣。他精通儒家的一套治國之術,著有《湛然居士集》,在法律思想方面頗有建樹。
(一)、崇尚儒學,標榜文治
耶律楚材一生祟尚儒學,主張以儒治國。他曾向元太宗建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曾有人嘲笑他說:“國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耶律楚材反駁說:“治弓尚須用弓匠,為天下者豈可不用治天下之匠耶?”。元太宗采納耶律楚材的建議,考試儒生。元太祖和元太宗本來只是武夫,為何變得如此斯文,會采納耶律楚材的重儒生、興文治的建議呢?這是由于當時的客觀形勢所決定的。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規律。元太祖創立蒙古帝國時,蒙古社會尚處于奴隸制階段。當蒙古貴族的統治擴大到中原地區以后,舊的妓隸制的統治方 式已經嚴重不適應形勢的發展。漢族較高的文明對蒙古貴族的影響越來越大。接受先進地區的文化,走封建化的道踣,巳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相反,如果繼續堅持并向先進的漢族地區強制推行原來的奴隸制度,勢必遭到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蒙古貴族的統治也就難以立足。元太祖與元太宗正是為這種客觀形勢所迫,才采納了耶律楚材重儒學、興文治的主張。
(二)、立法定制,寬刑慎殺
立法定制、寬刑慎殺,是耶律楚材文治主張的重要內容。蒙古貴族進入中原地區之前,還沒有系統的成文法。蒙古部落的傳統習慣在實踐中占統治地位。后來,隨著蒙古軍隊的南進,一些落后和野蠻的習慣也擴散到中原地區,起到了很大的破壞作用。這種野蠻的屠戳政策和無法無天的狀況,不僅嚴重破壞了生產,對蒙古貴族的統治也不利,耶律楚材有鑒于此,提出《便易一十八事》,作為臨時性法規,頒布天下。其主要內容是:
1、 實行軍民分治。
2、 楚止官吏擅自科差。
3、 貿易借貸官物者死。
4、 蒙古、回鶻、河西諸人種地不納稅者死。
5、 監主自盜官物者死。
6、 應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報,然后行刑。
7、 禁止貢獻。
采取這些措施,是為了安定社會秧序,確立維護蒙古政權的法制。
(三)、賞罰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權貴
耶律楚材不僅主張立法定制,在執法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稱道的見解。他的《陳時務十策》的第一策就是強調治國必須“信賞罰”。《元史》記載:有一次有人告耶律楚材違制。元太宗盛怒之下把他拘捕起來,但不久又后悔,下命令釋放他。耶律楚材不肯松綁。并且說:“臣備位公公輔,國政所屬。陛下初令系臣,以有罪也,當明示百官,罪在不赦。今釋臣,是無罪也,豈宜輕易反復,如戲小兒?國有大事,何以行?”這是在批評元太宗:不可拿國法當兒戲,賞罰不信,任心棄法,國政就難以推行。
耶律楚材在執法過程中賞罰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權貴,這與他能夠廉潔自持、嚴于正已分不開的。《元史》稱贊說:“楚材當國日久,得祿分其親族,未嘗私以官。行省劉敏從容言之,楚材日:睦親之義,但當資以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總之,耶律楚材作為元初開國的一位重臣,是比較開明和有遠見的。他的政治法律主張,不僅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后來的元世祖行“漢法”,走封建化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在我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耶律楚材是一位有貢獻的人物。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