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魯 ]——(2008-1-20) / 已閱47291次
(4)在法院和檢察院的晉升通常需要5年以上時間;
(5)我國的司法機關不是完全獨立的,依然帶有政府的性質,提升不完全是憑借個人的辦案能力,因此要考慮自身的個性能否適應;
(6)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也不是依照個人的觀點定奪,其它因素較多。
因此,如要選擇到司法機關工作,需要考慮到自己的個性能不能適應這種環境和現實,同時還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司法部門用人對全社會開放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當法官和律師在同一位置上競爭時,法官未必能夠勝過律師。因為律師職業有兩個特點:1、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人反駁,這樣養成了他們一種換位思考的思維習慣。這也是在美國,律師能夠當上總統的原因;2、律師對社會的把握既深刻又全面。因為只有面對律師,當事人才會講實話,而面對法官只會講對自己有利的話,所以律師最了解當事人的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況,最了解真相,對社會的把握很透徹。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你有信心做一個好律師,那么還是先選擇做律師。因為你做了一個好律師,以后想要進入法官隊伍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先進入法院,首先對人格可能造成扭曲,而且我國目前政府機關的腐敗程度是相當高的,如果有腐敗行為的話,你不知道哪一天槍口就對準了你,一旦出了問題那你的人生就徹底地失去了希望。但是如果是律師,即使被吊銷律師執照后,因為對社會的了解透徹,還可以經商什么的。所以一定要從動態上考慮問題。
2、中國律師生存狀態及走勢
律師行業招收畢業生的確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目前律師都比較功利。應屆畢業生到律所通常都不接收,即使接收待遇也很低,在廣州的待遇通常為八百元到二千元不等。原因如下:我們和法治國家不同,不是通過案件的影響力來吸引案源,我們國家很多律師的案源都是靠“關系”,其中牽涉到回扣問題,辦案也不總是通過正常的法律手段來完成的。所以在招收畢業生時不愿意讓你們切入主體核心部分,怕被搶走案源,工作也不讓你接觸具體的案件,而只讓你做送文件的工作。律師90%的精力用在擴展案源,5%的精力用于辦案,5%的精力用于家庭。中國的律師界現在有個問題,在八十年代時律師的水平是高于法官的,因為律師的起點高,當時廣州只有100名左右的律師,不愁案源;而現在廣州有4000名左右,大部分律師都把精力放在尋找案源上。而每個法官平均每年要審理200多個案件,相對于律師而言,他們真正接觸法律的機會更多,水平反而高于律師隊伍。這樣一來,律師助理進入律所以后,不能進入核心部分,只做一些復印文件等打雜的事情,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那么什么樣的法律應屆畢業生比較受律所的歡迎呢?是那些能夠為律所帶來案源的學生。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敲開律所的大門呢?
(1)不要忘記,在我國仍有一些律所、律師是通過辦好每一個案件來吸引下一個案件,拓展未來的。因此法律科班生應該找這樣的律所、跟這樣的律師。因為他光明磊落,案源過來是不用給回扣的,在接手案件時已經有勝訴的把握,他用法律知識服務客戶,不會擔心你會搶走他的客戶,反而會擔心你水平不夠好,進步不夠快,不能和他協同作戰。
(2)在面臨生存和理想沖突的情況下,可以先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不要一開始就想從領導的崗位做起。在這點上我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目前,我們是廣州信之安置業有限公司的法律顧問,信之安是一個房地產中介公司,我們為其提供全程貼身的法律服務,進行全面系統的法律風險防范,因而經常參與公司員工招聘工作。關于信之安的相關內容大家可以查閱廣州信之安置業有限公司網站(www.51myhome.cn)。在招聘的過程中,我們驚訝地發現,70%以上的應聘者沒有準確的定位。現在很多畢業生到企業應聘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用人單位問:你沒有工作經驗,有什么能力應聘管理職位?他反問:“我為什么不能應聘。”應屆生如果把自己放得低一點,才能夠有機會有進一步的發展。而對報酬這方面的問題不要太在意,因為進去以后如果發現差得太離譜,是可以再選擇離開的。這一點很多畢業生做不到,就連很多工作過的人也做不到。所以一定要注意應聘技巧和態度。廣州的市場化程度很高,用人單位很注重應聘者定位準確與否的問題。
3、中國教學科研從業現狀及走勢
進入科研教學機構,本科畢業生是不大可能的,就算是研究生比例也較低。在教學科研機構的好處是穩定,生活有規律,待遇好,順著學校這條路考博士,評職稱,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個人認為,學法學的學生如果有機會還是應該進入社會。因為我國和美國不同,美國采用案例教學法,老師對社會了解也多,對社會把握得很透,但在我們國家,老師大都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而且現在很多人選擇當老師,不是因為對研究有情結,而是為了逃避社會壓力才進入學校。他們普遍對社會生活不夠了解,科研和實際脫節。因此如果想成為一個完整的法律人,在教學科研機構工作可能不是太好的選擇。另外,受社會大環境影響,老師的口碑也降低了,如果只是為名譽,想當老師這就不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如果從穩定來考慮,當老師還是不錯的選擇。
4、法律邊緣人的從業現狀及走勢
法律邊緣人是指企業和媒體等機構中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人。
(1)就媒體而言,廣州的平面媒體行業在中國是最發達的,他們都會招收法律專業的學生來做法律版的記者。但是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媒體對文筆要求很高,所以學生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做到法律和文字的完美結合;第二是要能動能靜,這很容易明白,靜是要你能靜下心來迅速地把文稿完成;動是需要出手快,能捕獲到最新最有價值的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優點是待遇比較高,有一定的自由空間和精神空間,但在廣州的媒體中,除羊城晚報以外其他媒體的人員流動比較大,員工要考慮做了幾年以后做什么,能不能成為編輯;如果成不了編輯,又不想出去,以后的發展如何,再做幾年以后會不會比較疲憊。這些方面都要考慮到。
(2)就企業方面而言,我認為企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首先在人生理想和生存產生沖突時,生存應該排在首位。相比較而言,企業的收入比律所好,工作也有規律。通過在企業工作,可以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然后利用空閑時間通過司考,但是要一直跟律師、法官保持密切的聯系,等具備一定條件時,可以再轉入律師行業。
在企業的另一個方向是做管理,在進入企業后逐步向管理人才轉變。
但如果是由企業轉入律師行業時要注意兩點,一般律所的待遇只有企業的待遇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在企業中往往是自己說了算,而到律所后通常要從律師助理做起,因此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但如果在企業沒有上升空間,學不到東西的話,就應該跳出企業。總的來說,我認為在企業工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外企。但在外企也有一個問題,比如說寶潔公司的法律事務部,不招收應屆畢業生。但是我們還要考慮到,我國的應試教育越來越離譜,為了應試成績,在小學的時候就要將人分等級了,如果順應這種應試教育出來的小孩以后不一定會成為適應社會的人才,但是如果不遵守這種制度被歸入后進生,那么在這種環境下也是無法成長的。因此,如果能進入外企工作,有更多的機會被派到國外,小孩也就可以接受國外的教育。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5、展望法律人的未來
目前找工作確實存在很大的障礙,但要明確兩個方向:一是根據自身情況,往法律以外的方向去,也是可以有很大發展的。在日本,很多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學法律出身的。在日本通過司法考試也很困難,通過以后也未必都從事法律相關工作,但是學過法律的人在從事其它方面工作的時候也是有很大優勢的;二是做個未來的法律人。要做未來的法律人,一定要考慮兩點:一是生存,二是提高,我所說的是“提高”不是“發展”。而這兩點的偏重程度因人而異,主要是考慮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我個人認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要著重考慮提高。大家現在還很年輕,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研究生時看過一本書,是哈佛大學的一本培訓教材,里面提到有一個法則是“36歲定能成功”:人不能夠太早成功,人太早成功容易驕狂,槍打出頭鳥;也不能太晚成功,因為時日無多。人應該在20歲左右選定自己的職業方向,30歲左右定好一個固定的職業,36歲步入成功者的行列,然后穩步前進,步步為營。我總結了身邊的客戶,發現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因此,現在不要把眼光全部放在待遇和崗位上,關鍵是衡量自己能否迅速提高,學習對自己未來有幫助的東西。
今天和我一起來的我的一個助手——盧愿光律師,他的例子更有說服力。盧律師1998年華南師范大學法律本科專業畢業,他家里經濟條件不好,畢業以后沒有選擇到律所工作,因為律所待遇很低,一個月只有幾百塊錢,家里的經濟情況不能承受。于是他選擇了先去當推銷員,做了幾年當上了主管,月薪也有好幾千,買了房,在這以后再回到律所做。到了律所以后,雖然待遇比做推銷員時少了一半,并且律所里的事情很瑣碎,但是盧律師很謙虛,很好學。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做推銷員階段是考慮到家里的情況作出犧牲,后來到律所工作是為了以后的發展。盧律師定位準確,把自己是否在律所里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如果沒有出現什么意外,勤能補拙,經過三、五年的強化訓練,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律師。我認為,對于年輕人來講,生存和發展是最重要的。但目前的社會太浮躁,急功近利。
三、用最好的方法讀最有用的書,探尋書中的“黃金屋”
1、從現狀反饋,總結最好的研習方法,讀最有用的書
和美日等國家相比,我國進行職業規劃的時間已經晚了很多,但是這樣也比完全沒有職業規劃好,在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以后,無論今后是想做管理,還是做律師,都應該有目的地讀書,那么具體怎么讀呢?
(1)首先要保證能夠順利畢業,因為在找工作的時候,學歷還是有一定的光環效應的。
(2)大家如果希望向法律的方向發展,應該通過聽老師講課和考試這種方法掌握法律的知識點和知識體系,這是很重要的。包括今天在這里和大家溝通,我給大家講的可能是書本上找不到的,但是這也要建立在對法律本體知識系統掌握的基礎之上。比如學民法學,老是看案例書和學者的專著是不行的,至少要搞清楚,在我國的民法體系中大范疇、小范疇的知識點有哪些。在這方面,中國傳統的應試教育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3)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這也是現代教育的趨勢。為什么現在很多學生寫文章越來越差,這和我國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關系。現在課程改革,很強調課外閱讀。學法律時,大家要注意培養逆向閱讀的習慣,看案例教學方面的教材,通過案例了解知識點,培養法律思維,長期閱讀可以讓你成為真正的法律人。此外課外讀物不能僅僅看法律方面的書,還要接觸成功學、心理學、社會學、公共關系學方面的書,而且不要等到工作后才看。
(4)在學校里面,特別是大學城,多聽講座,不要局限于法學方面,管理方面的講座也要盡可能地多聽,因為每一場講座都是演講者人生精髓的濃縮,你可以從中借鑒對你有用的東西,學習他的演講風格,這對個人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多聽有實踐經驗的社會名流的演講,也是很重要的。
(5)如果想成為一名好律師的話,還要多看演講方面的書,培養自己的演講能力,比如美國總統的演說詞、著名律師的演講等等都是不錯的材料。
2、職業規劃,早應開展
我國大學生在職業規劃方面較為模糊,沒有準確的定位,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準確定位:
(1)多跟父母溝通,但是不能只跟父母溝通,因為他們會受其知識結構、個人經歷、本身職業等因素的影響,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
(2)找一些年紀比你大五年、十年以上且事業比較成功的師兄、師姐交流,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對社會有比較深刻的體會,聽聽他們肺腑之言,對你的生活和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3)通過測評機構和測評軟件進行自我檢測,測評的準確率為60%左右。
通過這些手段給自己作出職業規劃是很重要的,順著規劃的方向發展,未來的成功率就很高。法學和其它專業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講,創新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技能的掌握卻是非常重要的。正因為不需要創新,不做企業管理的話,法律人只能成為中產階級,不可能成為資產階級。
四、找準人生的起飛點,創造美好的未來
1、用能力取代學歷。
學歷是有用的,特別是一些名牌學校的畢業生,學歷可以起到一種“光環”效應,對找工作是有幫助的,并且,學歷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不能夠否定學歷的作用。但更重要、更核心的是能力而不是學歷,如果學歷不能夠通過能力體現出來,最終還是會被單位、社會所淘汰。
同時,學生在學校的時候,應當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做到學歷和能力的統一。當你具備足夠強的能力的時候,找工作從來都不是問題。
現在很多人出來工作以后沒有注意這個問題,覺得只要已經完成學歷了,所學的東西已經可以夠用了。現在微軟公司在招聘員工時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學習能力,也就是說有了學歷以后仍然要堅持每天看書和思考,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來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就拿法學專業來說,我總結自己的學習經歷,我認為法學專業的學習是分三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很膚淺的階段,覺得法律很簡單,自己基本上都弄懂了;等到學習法律較長一段時間以后,進入第二個階段,即迷茫階段,感覺自己懂了一些,但也有很多不明白,學習起來沒有頭緒;等到第三個階段時,自己掌握了什么,沒有掌握什么,在自己的頭腦里都一清二楚,并且可以將自己所學融會貫通,在實踐中為自己所用。也就是說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知識變成能力,而不僅僅是一張文憑。而這樣的一種能力,在我們的整個人生歷程中是最重要的。要知道,社會在急劇變化中,現在一些看似穩定的東西,若干時間后都可能會變得不穩定。惟有能力,你所擁有的能力才是你一生的財富,是它讓你立于不敗之地。
2、準確定位,迎接如魚得水的職業和崗位。
我們在找工作時,最好第一份工作就要找準。現在很多畢業生有一個思想上的誤區:在找工作時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如果不行再換工作。這不僅是求職者個人心態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到道德問題,即以一種不道德的態度對待用人單位提供給你的工作機會。并且對個人而言,這樣你會走很多彎路,影響自身的發展,對單位也會造成損害,兩敗俱傷。據媒體統計,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工作不到一年就跳槽的占70%,這說明求職者沒有責任心和道德感而用人單位也會對求職者沒有信任感。如果這樣長久下去,應聘者不會不把用人單位當“人”看,用人單位自然也不會把應聘者當“人”看。現在用人市場上已經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部分企業在招聘時聲明不招收應屆畢業生,甚至還有些行業對某些惡意頻繁跳槽的應屆畢業生進行集體“封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現象,一方面,企業需要吸收新鮮的血液來發展業務,但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能夠相對穩定地工作的求職者,另一方面大量的畢業生又找不到工作,畢業即失業,曾經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只能如同其它失業者一樣在街頭游蕩。這不僅是對國家資源的一種浪費,而且就此繼續惡性發展下去,還有可能會造成社會動蕩,成為社會的安全隱患,甚至可能出現學生暴動,引起社會秩序的紊亂。因此,學生要學會準確定位,科學地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工作計劃,包括相應的長期計劃。
3、準確定位,盡快確定好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規劃。
首先,針對想“當官”從政的學生。如果你決定了以后要當官,那么你的重心應當是學習一些與行政管理相關的專業和知識,如秘書學、行政管理學、公共關系學,打好文字功底,能夠書寫好各種行政類公文,認真準備公務員考試,學習一些公務員考試筆試技巧和面試技巧,這些才是你應該掌握的本體知識;法律方面,能夠過關、能夠畢業、能夠應付就可以了。
其次,有些同學是想進公安系統,或者檢察院系統,或者法院系統,你就應當根據各個部門職能要求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準備。如公安、檢察院系統,應該重點學習刑事法知識,想當公安的話,還可以學些刑事偵察或者法醫鑒定這方面的知識;如果想進法院,法院是全方位的,基本上什么專業的法學畢業生都需要,民庭需要民法專業的,刑庭需要刑法類的,還有研究室,甚至后勤等眾多職能部門都需要招聘。但有一點你們要清楚,法院招聘人員,在你沒有進去之前,一般都不知道你將要被安排在哪個部門工作,甚至進去以后,你本來在民庭工作,突然就將你調到其他部門去了。當然,如果你想進人大工作,重心就應當放在立法方面。
再者,還有些同學想進入律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法學畢業生專業方向的限制不多,但每個律師事務所都它自己的特色,他們的業務重心、經營理念和新人的培養機制各不相同。你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喜歡的專業,再結合你喜歡的律所的具體要求,在讀書、工作方面,做更好的準備。
你還可以通過相應的實習來更真實地了解某個你準備把它作為你終身奮斗的領域、行業或者工作的具體情況。這里有個總的原則,你應當盡快確定好一個你自己能夠為之奮斗終身的方向。如果你不喜歡你現在的工作,就不要長期待在那里,否則,不僅是你個人的損失,更是社會的損失。有這樣的例子,大學學了四年法律,研究生學了3年法律,在法院做了5、6年法官,結果他突然間覺得組織部前途好,去了組織部。這樣對他所學的專業不是極大的浪費嗎?
歸根結底,就是要準確定位,盡快確定自己終身奮斗的領域、行業甚至是具體的工作,再結合你想要從事的單位的職能部門的具體工作內容和要求,安排自己的讀書、工作計劃。你們在學校的時候,就可以好好準備了,不要到了社會還整天迷茫,頻繁換工作,這對自己沒有好處,對社會更沒有好處。快點思考的定位問題吧!在工作中,我們深刻的體會是“快人一步,快人一生”,也就是越早準備,越早行動,就越能領先。我們還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是“用全身心的愛迎接今天”,也就是認準了目標,就不要輕易動搖,全身心、全天候地投入奮斗,就會超越自我,跨越頂峰,成就一番事業。
今天就講到這吧,接下來留多點時間給大家提問。
問題1: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