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10441
- 書名:法律篇(世界法學名著譯叢)
- 作者:[古希臘]柏拉圖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出版時間:2001年7月
- 入庫時間:2003-2-19
- 定價:23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譯者的話
本書作者柏拉圖是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
柏拉圖生于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大概是個雅號,古希臘文中的意思是“身體粗壯、結實”。他本名亞里斯托克勒斯。柏拉圖出身于雅典一個古老的名門貴族家庭,遠祖是雅典最后一個皇帝科德拉斯,他的母親派里克廷是梭倫的后裔。梭倫在歐洲法律史上是位大名人。他是雅典的執政官,屬工商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派,在執政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立法活動,史稱“梭倫立法”。這些立法推動了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商品市場經濟的繁榮。柏拉圖的父親亞里斯頓是個民主派,在柏拉圖幼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柏拉圖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一個同母異父弟弟。
柏拉圖青少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過騎兵軍事訓練,喜愛運動,能繪畫,諳音律,寫過史詩和劇本。他的這些才能后來都充分顯現在他的全部著作中。
由于出身顯貴門庭,所以柏拉圖年輕時企望從事政治活動。雅典是古希臘哲學思想的搖籃,學派紛呈,名家輩出。在這種哲學氛圍中,柏拉圖無疑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哲學動物”,耽于抽象思維。他在哲學上受到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派和蘇格拉底的影響。
石匠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家的老友。他是個偉大的哲學家,
后世人稱他作“西方的孔子”。他的哲學使柏拉圖傾倒、拜服。蘇格拉底對雅典的民主派不滿,民主派就通過法庭判蘇格拉底死刑。蘇格拉底是公民,公民處死的辦法是服毒自盡。蘇格拉底接受了這種死法。蘇格拉底之死傷透了柏拉圖的心。他再也不想從政。他要繼承蘇格拉底的遺志,傳布蘇格拉底的思想。有人說,柏拉圖的初期著作都是記述蘇格拉底的見解。
約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建立了一所學園,這所學園世稱柏拉圖學園。他在學園里從事教學和寫作活動,寫出了一系列對話錄。
其樂融融的學園生活只維持了5年,一場戰爭結束,敘拉古國王又邀請了柏拉圖。不久,國王和柏拉圖兩人又起了沖突。柏拉圖被關在御花園里達一年之久。最后柏拉圖被釋放。
柏拉圖回雅典后,重度教學、寫作生涯。80歲那年,有一天他參加一位朋友的婚宴,他悄悄地退到屋子的一個角落里,默默地坐了下來,當人們再看到他時,他已離開了塵世。
柏拉圖一生留下了23篇對話和3件書札,其他以他的名義傳下來的作品或是偽作,或是可靠性不大。為什么柏拉圖的著作都用“對話”這一體裁呢?一方面,對話是種辯論法即辯證法,通過揭露對談者話中的矛盾,來推求真理。辯論在當時希臘學者間蔚然成風,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另一方面,對話是一種文藝體裁,是一個很有文藝才華的人才能寫得出來,而柏拉圖在青少年時代就具有了這種才華。
柏拉圖的對話總共約150萬字,其中最長的就是本書,即《法律篇》,約30萬字。
柏拉圖關于政治、法律的對話,主要依次有這樣三篇:《理想國》(《國家篇》)一《政治家篇》一《法律篇》。這三篇對話反映了柏拉圖從“人治”過渡到“法治”的認識。“人治”即“哲學王之治”,但在林林總總的希臘城邦中,何處有所謂的、道德高超的“哲學王”?顯然只有依靠“法治”。柏拉圖從天上回到了人間。
據西方研究柏拉圖的專家考證,《法律篇》是柏拉圖的晚期作品。柏拉圖在74歲高齡時才著手寫《法律篇》第一卷。柏拉圖在去世時并沒有留下一部完整的稿子,至多只是有一個初稿。現在人們看到的《法律篇》是柏拉圖死后由他的學生、奧巴斯的腓力浦整理后出版。腓力浦在整理時加進了自己的東西,但限于水平,整理后的稿子缺少了柏拉圖的幽默,并且有些句子邏輯不夠嚴密。
《法律篇》共12卷,但有些作家把《伊壁諾米》也劃了進去,變成了13卷,但一般都認為是12卷。
《法律篇》大致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臘,特別是雅典的城邦的建立、地理位置、政府結構、選舉制度等情況。對話內容涉及法律、宗教、教育、歷史、哲學、藝術、倫理、外交、貿易、家庭、婚姻、技藝、公民生活等。前三卷主要討論立法的宗旨和立法者必須具有的素養和條件。第四卷到第十二卷分別論述各種法律和法律制度。
我們兩位譯者是根據英、俄、日文的譯本(主要是Jowett的英譯本)來迄譯這部體大思精的古典名著的。為使譯文準確地表達出柏拉圖的思想、觀點,我們常常翻閱數種外文原版書,以求最精當的表述。在整部譯稿中,誤譯、欠順之處望讀者不吝指正。
最后,我們在寫這篇短序時,參考了幾位國內專家寫的介紹柏拉圖生平、思想和《法律篇》的論著,在此謹致謝意。
本書第1—11卷由張智仁譯出,第12卷由何勤華譯出。
譯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