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13057
- 書名:權利確認與民法機理(法制現代化研究叢書)
- 作者:眭鴻明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03年11月
- 入庫時間:2003-12-3
- 定價:27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總序………………………………(1)
序……………………………公丕祥(1)
第一章權利:民法制度構造之
中軸………………………(1)
一、權利的概念解析……………(2)
二、權利與法律本位體制………(8)
三、權利享有和實現之勁敵——
國家本位與社會本位………(14)
四、構建以權利為中軸的民
法制度………………………(31)
第二章應有權利:民法制度的
價值基礎…………………(39)
一、先哲們的權利理想和理
性精神………………………(41)
二、“神的理性”虛構和“人
的理性”復蘇………………(47)
三、“法的精神”、道德與實
在法律的構造………………(53)
四、馬克思主義關于應有權
利的思想……………………(62)
第三章權利確認的現實意義及其衡平規則………………(78)
一、權利的關聯性及權利確認的現實意義……………(80)
二、權力主體意志、利益的確認及衡平規則……………(86)
二、私權與公權的衡平邏輯……………………………(92)
四、權利絕對與權利限制的衡平規則…………………(1 00)
五、權利確認的程式及秩序保障………………………(110)
第四章權利意識與權利確認………………………………(115)
一、權利意識之結構……………………………………(116)
二、法權意識:民法制度構造的基礎……………………(1 19)
三、“現有權利”意識……………………………………(132)
第五章自然理性實定化:古羅馬的權利確認邏輯………(147)
一、自然理性實定化之現象解析………………………(149)
二、商品生產交換的客觀需求是自然理性實定化
的根源………………………………………………(156)
三、自然理性實定化與權利系統的建立………………(161)
四、兩點啟示……………………………………………(168)
五、余論:自然理性實定化和我國民法制度創制………(174)
第六章市民社會法權關系的考證與確認…………………(176)
一、現代市場經濟的法權考察…………………………(177)
二、市場經濟法權關系的法律確認……………………(184)
三、19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現象………………………(190)
四、全球化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202)
五、全球化條件下的法律發展及民法制度建設………(210)
六、余論:“法律全球化”的思維誤區……………………(225)
第七章“習慣法權”與民法制度品格………………………(229)
一、概念辨析……………………………………………(231)
二、對制定法的推崇并不意味著遏制“習慣法權”……(242)
三、“習慣法權”的確認與現代民法精神………………(252)
四、“習慣自在調整”與民法調整的法理考證…………(263)
五、余論:遵從習慣是一種理性思維方式………………(270)
第八章權利主體的法律人格構造…………………………(273)
一、法律人格——權利主體的制度靈魂………………(274)
二、“非法人組織”的法律人格構造……………………(282)
三、法人人格否定制度的謹慎創制……………………(295)
四、抽象人格權的法律確認……………………………(304)
第九章權利變動之行為規則設計…………………………(320)
一、“民事法律行為”性質界定…………………………(322)
二、造就民事法律行為的規范性格……………………(326)
三、權利委托行為的規則構造…………………………(338)
四、物權行為無因性與“惡意失權”規則的確立………(347)
第十章靜態財產權的法律創制——以所有權為中心……(363)
一、財產權的集合與所有權理論限度…………………(364)
二、法人所有權與法人人格生成………………………(372)
三、“雙重所有權”制度的構造…………………………(385)
第十一章民事權利沖突現象解析…………………………(392)
一、權利競存與規則缺陷引發的沖突——以物權
為視角………………………………………………(393)
二、職權的過度干預與權利沖突——以抵押權的
“窘迫”為例…………………………………………(403)
三、實體權利與程序權利的沖突——以代位權和
債務人自行訴訟為例………………………………(406)
第十二章權利確認與民法典編纂之權利模式……………(415)
一、民法典編纂歷史簡析………………………………(417)
二、現有民法典編纂思路述評…………………………(422)
三、權利模式——權利的充分表述……………………(431)
四、“權利模式”下的民法典之結構(提綱)……………(440)
主要參考文獻…………………………………………………(452)
后記…………………………………………………………(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