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16032
- 書名:法學家的智慧-關于法律的知識品格與人文類型(漢語法學文叢)
- 作者:許章潤
- 出版社:清華
- 出版時間:2004年6月
- 入庫時間:2004-10-18
- 定價:30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序·法律的人性……..………….(3)
上部中 國
第一章書生事業無限江山
——關于近世中國五代法學家及其志業的一個
學術史研究…………………………………………(3)
第一節基本譜系………………………………………………(5)
第二節代際特征及其時代內涵…………………………………(11)
第三節任務與擔當……………………………………………(28)
第四節第五代法律公民的當代使命……………………………(35)
第五節進一步的思考…………………………………………(41)
第二章 多向度的現代漢語文明法律智慧
——臺灣的法學研究對于祖國大陸同行的影響………(46)
第一節緣起……………………………………………………(48)
第二節主要影響………………………………………………(50)
第三節原因與遺憾……………………………………………(57)
第四節兩個文明現象…………………………………………(60)
第五節結語……………………………………………………(68)
第三章 當法律不足以慰藉心靈時
——從吳經熊的信仰皈依論及法律、法學的品格……(75)
第一節以孟德斯鳩自勵………………………………………(76)
第二節“兩個世界”中的真誠靈魂………………………………(79)
第三節思想的最為內在的統一性卻依賴于最為外在的假設……(91)
第四節“中國的”法學與法學家…………………………………(97)
第四章法律的文化自覺
——蔡樞衡與《中國法律之批判》……………………(102)
第一節東方農業社會的憲政理想……………………………(104)
第二節“中國的”法學應以國家、民族自覺為起點……………(108)
第三節法律的存在與否并不依賴于自身道德的先驗性………(110)
第四節新法與舊律的精神聯系………………………………(113)
第五節恪守中國文明法學家的擔當…………………………(114)
第五章所戒者何
——錢端升的憲政研究與人生歷程…………………(117)
第一節“決不是一紙憲法所可奏功”…………………………(119)
第二節作為“結果”的憲法及其世俗的神圣性…………………(126)
第三節所戒者何……………………………………………(131)
下部西 方
第六章民族的自然言說
——薩維尼與蒂博的論戰、法典化及其他……………(137)
第一節身世…………………………………………………(139)
第二節緣起…………………………………………………(141)
第三節精神深處的復興………………………………………(144)
第四節今日德意志人的天職…………………………………(146)
第五節書生事業……………………………………………(148)
第七章法律之道即生存之道
——Q W霍姆斯《法律之道》問世百年與中譯感言……(154)
第一節聲東擊西士志于道…………………………………(156)
第二節毀滅者與創造者………………………………………(158)
第三節法律的歷史之維………………………………………(163)
第四節思想的魅力 …………………………………………(169)
第五節理論旅行中的文本誤解和譯本尷尬……………………(171)
第八章活著的法律宣諭者
——《司法過程的性質》與卡多佐的司法藝術………(174)
第一節三類案件與三項職責…………………………………(176)
第二節立法旨意的發現與填補………………………………(179)
第三節四種力量與四種方法…………………………………(182)
第四節歷史、事實與人心……………………………………(190)
第五節回蕩心中的主題………………………………………(199)
第九章法律理性與人類正義
——對于朱理思·斯通教授聘任案的社會~
學術史分析………………………………………(203)
第一節緣由…………………………………………………(205)
第二節身世…………………………………………………(207)
第三節經過…………………………………………………(213)
第四節原因…………………………………………………(217)
第五節教訓…………………………………………………(226)
第十章將那理想放飛
——德沃金教授及其中國之行………………………(234)
第一節給他的心靈以最精微的激動…………………………(235)
第二節權利的象征…………………………………………(240)
第三節你們給我一個說法吧! ………………………………(245)
第十一章那一片學思與法意
——介紹墨爾本大學法學院討論班………………(253)
第一節想到沒處想了…………………………………………(254)
第二節去討一個說法…………………………………………(256)
第三節博士生候選人…………………………………………(257)
第四節討論班………………………………………………(260)
第五節語言、比較研究與言說身份……………………………(262)
第六節五代中國法學家………………………………………(266)
代跋法學公民與知識英雄………………………(268)
參考文獻…………………………………………(272)
索引………………………………………………(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