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24755
- 書名:中國法治
- 作者:卓澤淵
- 出版社:中央編譯
- 出版時間:2006年2月
- 入庫時間:2006-7-9
- 定價:22
圖書內容簡介
沒有圖書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法的力量 /1/
第一章法律對傳統習俗的尊重與限度
——從禁放令的命運談起 陳曉峰/l/
《北京市關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即“禁放令”)自
1993年頒布實施以來,至今已有12個年頭了,然而12年
間反對和贊成禁放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支持者們認為,基于煙花爆竹會帶來安全隱患而禁止民族
習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有的西方國家的斗牛、奔牛節也
同樣是一項具有危險性的民俗,非但沒有什么禁止法令,反
而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旅游品牌。
其他反對者當中還有人干脆將燃放煙花爆竹定性為民族的
陋習,必須革除。
昔日美國的禁酒令與今日中國的禁放令的遭遇都提出了一
個嚴肅的命題:法律如何面對傳統習俗?
一、事件:遲到了12年的立法聽證會
二、禁放與解禁的觀點博弈:橫看成嶺側成峰
三、從禁放令聯想到禁酒令:史可以為鑒
四、法律對習俗的尊重與限度:走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
西風壓倒東風”的習慣邏輯
第二章受賄犯罪與扶貧善行
——余斌受賄案的多維透視 陳曉峰/13/
余斌案件所引發的社會各界的廣泛同情和各種爭議是空前
的,其折射出的社會心理是耐人尋味和令人深思的。
案件初次經地方媒體報道和多家報刊轉載后,余斌被很多
的網上評論者稱為“劫富濟貧的好官”。
反貪局辦案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調查,有
證據證實:是在余斌被取保候審期間,有人給余斌出了主
意。企圖以“扶貧”來證明自己沒有占有受賄款的故意,以
逃避法律的制裁。
在建設法治國家、和諧社會的今天,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今
天,透視余斌受賄案可以給我們以多個側面的反思。
一、案情回放:一石激起千層浪
二、眾說紛紜:從為人民服務到貪官的救命稻草
三、余斌受賄案的多維透視:法理、現實、制度
第三章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
——漯河公捕犯罪嫌疑人事件思考 陳曉偉/27/
2005年8月,河南省漯河市政法機關進行了大規模公捕犯
罪嫌疑人活動。媒體報道后,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爭議。
此舉(公捕犯罪嫌疑人)既可震懾犯罪氣焰,又教育了人
民,因此其初衷和達到的社會效果是好的。
押解犯罪嫌疑人游街,違背了刑法中的“無罪推定”的司法
理念,是一種法盲行為,而所謂“萬眾叫好”的熱烈場面,不
過是一種非理性的法盲狂歡。
不管從法治的角度還是從道義的角度,我們都不能漠視犯
罪嫌疑人合法的權利。
一、事件回放:大場面
二、觀點交鋒:大快人心還是法盲狂歡?
三、辨法析理:人權保障的優先性
第四章法治、人權標準與民族感情
——趙燕在美被毆事件解析 陳曉偉/36/
如何解析“趙燕事件”,關乎我們的國民以何種心態面對正
快步融入國際社會的中國所可能遇到的種種摩擦和紛爭。
“人權”這個本來很神圣的字眼,在美國政府的某些執法者
手中完完全全地被玷污了,打人者必須被繩之以法,美國聯
邦政府也必須承擔責任,向受害人道歉。
把一個事件上升到民族尊嚴的高度,這僅僅是出于一種習
慣,一種非常不好的邏輯習慣。
對于趙燕在美國被警察毆打一事,我們不應該簡單認為它
就是一個單純的法律事件或是一個單純的政治或者民族尊
嚴問題,而應該從不同視角著眼,分清事件本身性質及其背
景意義。
一、事件回放:飛來橫禍
二、觀點交鋒:人權與尊嚴之辯
三、辨法析理:法治、人權標準與民族感情
第五章貪官外逃與國際司法協作
——從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原行長
余振東案說起 龔瑜/47/
張耕副檢察長介紹說,去年遣返回來的余振東是抓逃工作的一
個亮點。
余振東的外逃與被交付中國政府并被司法機關依法審判,
如同其他類似案件一樣,引發了國際司法協助的一系列的
法律問題的探討。
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我國外逃貪官主要逃往
的國家,都還沒有與我們簽定雙邊的引渡條約或協定等。
為什么我們不能大量簽定引渡條約呢?這里的障礙主要存
在于三個方面。
中國完全可以在積極應對和探索的過程中,和其他國家共
同創出新的國際反腐司法模式,開創新的國際反腐司法制
度之路。
一、案件回放:國際反腐司法協作的亮點
二、觀點綜述:編織制度之網
三、法理評析:任重道遠
第六章農民工勞動安全的法律保障
——從何春梅累死說起 龔瑜/59/
從10月24日早7點到28日晨的4天時間里,去掉吃飯時
間,何春梅一共工作了69.5小時,平均每天休息時間僅4
小時。
何春梅死了,加班在繼續,在鏵鑫廠繼續,在廣東的一些企
業繼續,在全國的大多數企業繼續。
社會主義對于資本主義是歷史性的超越,它應該也能夠克
服資本主義的弊端。
保障農民工勞動權益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法律手段。
一、生命安全:農民工難以獲得的勞動保障
二、社會關注:對農民工勞動保障的期待
三、思考:農民工權益如何保障?
第七章以權利阻擊“影子權力"
——興寧礦難與“官煤勾結”解析 李杰/68/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星夜兼程,也于清
晨帶隊來到廣東興寧市黃槐鎮。
官商勾結、搞權錢交易等等,有著長期性、復雜性、頑固性和
隱秘性。“官煤勾結”只是官商勾結在煤炭行業的一個具
體表現。
“官煤勾結”并非禍起市場化改革,問題恰恰是市場化改革
進展緩慢、沒有到位所致。
要破解這兩個難題,關鍵在于建立與完善以權利制約權力
的機制。
一、事件回放:興寧礦難引發“最后通牒”
二、各方觀點:討伐“官煤勾結”
三、辨法析理:以權利阻擊“影子權力”
第八章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
——反思圓明園防滲工程風波 李杰/80/
圓明園鋪設湖底防滲膜這個看似單純的“保水”工程成為
眾議焦點。
塑料膜隔斷了圓明園的水生物生態和陸地生態的聯系,直
接影響園內的樹木。這種做法將破壞圓明園的整體生態系
統。
防滲工程只是圓明園的一個小問題。這個小問題折射出一
個價值觀問題,圓明園到底是什么?是遺址,還是公園?
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承擔公產管理責任的公共部門,其權利
義務不夠準確、法律定位不夠明確,有蛻變為純粹的私營部
門的傾向。
一、事件回放:被叫停的防滲工程
二、各方觀點:自然、人文、民主法制之辯
三、辨法析理: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
第九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物權法立法透視 李杰/92/
憲法修正案規定了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為物權法的制
定掃清了憲法上的障礙。
“開門立法”之后形成的第四次審議稿吸納了民智民意,同
時,其形成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爭議焦點。
圍繞物權法立法的所有爭議幾乎都繞不開物權的“排他
性”。更重要的是它在強大的公權與脆弱的私權中間悄悄
筑起了一道“防火墻”。
西方有句諺語“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是對物權
的排他性最形象的闡明。
一、立法回顧:數年磨劍
二、爭議:十大焦點
三、辨法析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第十章地域歧視到底還要走多遠?
——中國首起地域歧視案立案思考 劉素峰/109/
鄭州市高新區人民法院接到任誠宇、李東照的起訴書后,經
慎重研究,以民事案件正式受理了這起地域歧視案,全國首
例地域歧視案就此誕生。
警方的橫幅將地域作為一個犯罪特征來強調,實際上明顯
造成一種對犯罪分子籍貫的歧視,不符合憲法原則。這種
現象如果任其在社會上繼續蔓延下去,將會制造省籍、地區
之間的隔膜。
僅從龍新派出所打出的橫幅字樣分析,無法得出對其他人,
包括河南籍居民進行“歧視”的結論,更難以得出對該行政
區域以外的其他地區河南人造成傷害的結論。
要真正消除已滲入社會心理中的歧視心態,還得需要社會
文化層面的正面引導,需要尊重、寬容、健康的社會心態,需
要立法、行政、司法與社會的相互配合。
一、案件回放:一條橫幅惹爭議
二、觀點交鋒:地域歧視離我們有多遠?
三、辨法析理:非歧視是公權利必須恪守的底線
第十一章利益博弈的平衡器
——個人所得稅立法觀察 劉素峰/119/
在現代國家稅收體系中,沒有哪一稅種的社會敏感性超過
個人所得稅,因為它關系到納稅或不納稅的所有人,關系到
工薪所得群體與政府之間,工薪所得群體內部,地區之間,
以及政府內部的利益分配。
分歧的關鍵在于,個稅改革應確立什么樣的價值坐標——
是政府收入的多寡,還是分配調節的公平性?
貧富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是中國社會目前面臨的主要困
局,如何通過調整個人所得稅而達到社會經濟關系和諧,特
別是達到貧富和諧,將是個稅改革面臨的難點之一。
本次修改草案涉及的內容以及修改過程已經彰顯出追求實
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現代法治價值理念。
一、事件回放:與時俱進的立法
二、觀點交鋒:艱難的利益博弈
三、辨法析理: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
第十二章105次違章背后
——北京杜寶良事件思考 馬傳生/131/
2005年5月在北京發生的杜寶良違章事件在社會上激起
了強烈反響。事件折射出了我國法治進程中的一些共性問
題。
這些告知行為無疑會增加執法成本,但它是執法者社會責
任的體現,是不該省卻的執法成本。
實質上,這些關注和爭論都是有意識無意識地基于兩個基
本原則展開的:一是公正程序在現代行政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二是公共權力的行使應當以保障公民權利為依歸。
行政執法權作為一種公共權力,根據現代民主政治的理念
和精神,原本就是由無數個體通過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利而
生成;讓渡的前提則是公共權力以保障公民個體權利為依
歸,否則,便是公共權力的異化。
一、事件回放:“違章大王”
二、關注與爭議:及時告知和暗中執法
三、法理評析:公正程序與公共權力定位
第十三章姍姍來遲的正義
——佘祥林殺妻案思考 馬傳生/142/
這個判決遲到了11年,當年的錯判使得佘祥林已經在獄中
度過了11年。
然而,就在如此不成證據的“證據’’面前,佘祥林一審被判
死刑。
為什么在我們的司法實踐中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冤案?為
什么司法機關在一個又一個的冤假錯案中無視一次又一次
教訓?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
現。我們還可以說,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及時地實
現。
一、案情回放:冤獄11年
二、觀點綜述:司法理念和體制之弊
三、法理評析:沉重的呼喚
第十四章公權與私權的界限
——黑龍江強制婚檢立法思考 湯慧/155/
此法規一出臺,立即引出了一場軒然大波,反對和贊同的聲
音紛至沓來。不由得令人聯想起兩年前的那一場同樣聲勢
浩大的關于“取消強制婚檢”的大討論。
爭議主要是圍繞“恢復強制婚檢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問題
展開的。
那么需要弄清的問題就是:公權與私權的界限在哪里?婚
檢是公權還是私權?黑龍江恢復強制婚檢是否合法?
在法治的道路上,我們必須牢記:法治的核心在于限制國家
權力,保障人民權利;公權必須始終恪守“法無授權即禁
止”的規則,不得隨意侵入私權的王國。
一、事件回放:自愿與強制之間
二、觀點交鋒:合法與合理之間。
三、理論解析:公權與私權之閫
第十五章科學、倫理、法理
——胎盤風波思考 湯慧/168/
人們圍繞“胎盤宴”進行倫理道德思考的同時,也開始關注
起這樣一個問題:醫院中產婦胎盤哪兒去了?
在不能完全排除不利可能的情況下,我們大可不必圖一時
口腹之快、欲念之樂,而把自己置于未決的境地。
毫無疑問,這種情況下,食用胎盤導致了“負倫理”評價,即
逾越了社會倫理底線。當飯店經營胎盤宴時,當醫院把胎
盤賣與飯店或不正當使用者時,道理亦然。
遺憾的是,衛生部從控制理念出發,以看似便當的“一刀
切”來解決問題,不但沒能很好制止不正當的胎盤買賣行
為。反而使許多正當合法的利益關系處于不確定和模糊狀
態,悖謬大矣!
一、事件回放:從“胎盤宴”到《批復》
二、觀點交鋒:從專家到市井
三、觀察思考:科學、倫理、法理
第十六章規范與實效的雙重困境
——性騷擾立法透視 張翠松179/
短短三句話,走出了性騷擾立法的“萬里長征第一步”,在
我國立法史上第一次清晰而又明確地對性騷擾行為說出了
“不”字。
大多數專家學者持積極的樂觀態度,但也有些媒體和網民
對性騷擾立法的規范性(技術上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提
出了質疑。
在經歷幾千年封建歷史的中國對性騷擾進行首次立法,對
女性擁有的性自主權進行維護,是現代人權及婦女權益保
障的一個具體體現,是法治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體現。
無論是從規范還是實效來評價,中國反性騷擾立法的第一
步雖然可貴,但卻并不完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事件:法律對性騷擾第一次說“不”
二、觀點交鋒:支持與質疑
三、辨法析理:雙重困境第十七章法律是重建道德的良方嗎?
——四川崇州見死不救案思考 張翠松188/
合議庭經過多次討論,最終認為,此案認定被告承擔賠償責
任尚無明確的法律依據,故駁回了原告要求賠償經濟損失
3萬元的訴訟請求。
面對見死不救反映出的道德問題,我們是否應該訴諸法律.
將法律作為拯救道德滑坡的良方?
寄希望于以惡制惡的刑法措施來杜絕這樣現象的發生,寄
希望于用法律能制止見死不救這種最為極端的道德淪喪。
這是一種以惡制惡、簡單的思維方式,并沒有充分考慮到道
德與法律的界限。
我們的選擇只能是以積極引導的方式而非消極懲罰的方式
重塑社會道德。
一、案件回放:見死不救遭遇法律困境
二、觀點交鋒:法律是重建道德的良方嗎?
三、法理評析:法律與道德應相伴而行
第十八章都是警察惹的禍
——警察打警察事件透視 金來/196/
由于當事人身份的特殊性,此案一發,便成為公眾關注的焦
點。圍繞事件的事實問題和價值問題,觀點之間展開了激
烈的交鋒。
太原市公安局新聞發言人則說,是一時的修養不夠和一時
的激情犯罪導致了一個好警察打死了另一個好警察的悲
劇。
一位太原出租車司機在議論此事時脫口而出:“兩個警察
誰都不尿誰,都是吃公安飯的嘛!”話雖然粗俗,卻也傳神,
被媒體廣泛引用。
與其說以上悲劇都是警察惹的禍,不如說是權力惹的禍,在
這里。警察們本身成為悲劇的主角。
一、事件回放:禍起黃金周
二、觀點交鋒:“誰都不尿誰”
三、法眼觀察:“警察標簽”的背后
第十九章正義訴求與違法維權
——王斌余討薪殺人案啟示 金來/207/
案件所引起的爭議超出了其本身范圍,一個個政治、經濟、
法治、社會、精神心理層面的問題被接連拋出,給轉型期的
政府提出了嚴峻挑戰,也把廣大公民引入了正義與秩序、自
由與法治、權利與義務的大課堂。
媒體應當給予法院和法官寬容、信任和支持,黨政官員應當
尊重司法的權威性和獨立性,使法院和法官能夠在聽取民
意而不屈從民意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判斷。并且,不論該
案終審判決結果如何,我們都應當具有尊重司法判斷的襟
懷和信念。
農民工的悲劇既是特定群體的悲劇,也注定是整個社會的
悲劇。
和諧的社會應當是每個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社會.應
當是基本正義訴求能得到及時滿足、基本權利得到合法維
護的社會。
一、事件回放:刀刀致命
二、社會之聲:句句悲情
三、法眼觀察:漫漫里程
第二十章斷裂的正義防線
——法官借條索賄案反思 金來/219/
“現在的行情,100萬元以上的官司,需要5萬至8萬元的
活動費。看在咱過去是同事的份上,你拿5萬元錢,其他啥
也別管了。”
在這種劣質的司法生態下,法官之間,甚至法院與法院之
間,早已結成了一張十分復雜的關系網。
亞里士多德說得好,公眾視法官為“活生生的正義”。如果
他們自身蔑視法律,必然會給我國的法治建設帶來致命的
破壞。
聯系到近年來大量發生的涉法、涉訴個人或者群體上訪事
件,如何改善我國司法隊伍狀況,提升司法官員素質成為愈
來愈嚴肅的話題。
一、案件回放:全國罕見的借條官司
二、觀點綜述:交鋒與批判
三、法眼觀察:嚴肅的話題
事件(案例)出處 /233/
后記 /236/
共2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