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2725
- 書名:法律監督原論(首都檢察文庫5)
- 作者:慕平主編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07年12月
- 入庫時間:2008-2-14
- 定價:38
圖書內容簡介
前 言’
古今中外的眾多學者,對監督制度和檢察制度進行過一些研究,有著各種各樣的認識和表述,其中不乏有價值、可以借鑒的東西。不過,總的來說,這些理論很多都是與馬克思主義的法律監督理論相區別的,又與當代中國的法律監督實踐不具有適應性。研討理論不能脫離實際,借鑒外國不能無視國情。中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實踐是在不斷發展的,只有博采古今中外之長,實事求是而又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法律監督制度,才有助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依法治國的時代需要法律監督,而缺少理論指導的實踐必然是短視的,最終將導致實踐的裹足不前,而理論的膚淺與貧乏也必然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有力而正確的指導。當前,法律監督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對這些現實地擺在面前而又無可回避的新情況、新問題,依靠傳統的理論觀點和已有的實踐經驗去回答顯得力不從心。因而,我們的思想認識必須不斷前進,不斷根據新的實踐進行新探索,不斷為實踐提出新的理論指導,通過密切聯系實際的理論分析、研討和預測,探尋一條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之路。只有通過法律監督理論創新,實現理論的發展和成熟,才能避免和減少制定政策、部署和開展法律監督工作的盲目性,少走彎路。司以說,法律監督制度基礎理論研究的任務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
實踐中長久的需要與激勵,鑄成了有關法律監督理論問題的學術誘惑力。伴隨著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開展與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法律監督制度基礎理論研究給予了關注,亦相應地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檢察學也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學學科提出。不過略感遺憾的是,由于長期以來法律監督制度基礎理論沒有得到學界的特別關注,有關這方面系統的、有分量的著述仍然不很多見,在種類、數量、質量上均不能滿足廣大法律監督實踐工作者的熱望與要求,法律監督基礎理論研究這一領域仍可謂“廣闊、蠻荒而又誘人”。法律監督的理論問題,不是也不能是對現行法律、制度和檢察業務工作的簡單注釋或疏解,而應當立足現實、放眼禾來,探求法律監督一般規律的學問研究。檢察機關幾十年的法律監督工作歷史,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這些實踐經驗加以提煉、概括、升華,通過創造性的理論研究活動賦予法律監督理論以新的內容和形態,反過來指導實踐,是積極應對檢察制度和檢察理論面臨的各種挑戰的基本途徑。法律監督理論研究的歷史使命,就是通過理論創新,推進檢察體制創新和檢察事業向前發展。沒有法律監督理論的創新,就沒有檢察體制的創新,就難以保持檢察事業與時俱進,不斷進取。進行理論爭辯,必定會影響未來中國檢察權的性質、結構和發展趨勢,促進相關理論的揚棄、完善和發展,為檢察事業的發展奠定思想基礎。首都檢察官有責任參與其中。
本書是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組織人員撰寫的。經專題調研坌目、調研指導組共同研討形成撰寫思路,后由王志坤、梁景明擬制撰寫一級提綱,經本書全體作者集體討論確定,分工撰寫,最后由郭興蓮博士統稿,由我審定。本書撰寫過程中,得到了慕平檢察長的多方關懷和支持,法律政策研究室張朝霞博士、郭興蓮博士作了大量的協調工作,調研指導組為組織書稿研討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第一章是法律監督導論(執筆人:甄貞、梁景明)。本章討論了法律監督的一般理論,不僅對“法律監督”的語源以及文義流變進行了考證,以揭示“法律監督”內涵的嬗變歷程以及發展脈絡;對檢察權功能體系中的“法律監督”的流變繁衍過程進行考察分析,以明確“法律監督”的內涵范圍和可能發展的方向;還著重對“法律監督”的性質、特征以及功能問題進行了闡釋,形成了本書具體問題論證和理論闡述的基礎。
第二章是法律監督地位論(執筆人:蔣炳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監督制度是在繼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檢察工作的優良傳統,吸取中國歷史上政治法律制度的精華,借鑒國外檢察制度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的。本章中分別討論了法律監督的憲政基礎、理論基礎、活動總原則、文化基礎、理論來源、權力基礎和現實基礎,對法律監督的制度基礎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詮釋。
第三章是法律監督原則論(執筆人:張朝霞、許士友)。本章研究了法律監督中應當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準則。維護法制、檢察一體和監督法定集中體現了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活動的基本規律,是貫穿于法律監督活動始終的原則。本章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
第四章是法律監督模式論(執筆人:宋凱利)。本章采取比較的方法,介紹、分析并研究不同國家的法律監督模式,以便于全面了解,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有益經驗;重點分析了影響法律監督模式選擇的原因,以便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還分析了當代中國法律監督模式選擇的必然性和當然性,并指出了模式的不足之處以待完善。
第五章是法律監督主體論(執筆人:梁景明)。主體問題實際就是“我是誰”的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要解決并不容易。本章側重于檢察官的主體性、檢察官的法律屬性和職業角色問題的討論,重點對檢察官的司法人員屬性和檢察官的職業化問題進行了研究。
第六章是法律監督內部關系論(執筆人:鄧洪濤)。法律監督內部關系,是一個直接影響到法律監督職能履行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章從強化法律監督整體效果的角度出發,就檢察機關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或者保障法律監督職能中發生的多種內部關系從應然和實然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和梳理。
第七章是法律監督外部關系論(執筆人:紀丙學)。準確地認識和把握法律監督外部關系問題,是科學地、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的思想基礎。本章主要探討了作為法律監督主體的檢察機關與黨的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的關系,通過分析檢察機關在法律監督中與其他外部關系主體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積極尋求二者關系的優化,以促進法律監督職能的有效履行。
第八章是法律監督權能論(執筆人:趙永紅)。構建科學、完善的檢察機關法律監督體系,離不開對這一權力體系所固有的各項法律監督權能的科學界定和深入研究。訴訟監督權、公訴權和檢察偵查權的性質、權力形式諸問題是必須研究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章從立法現狀、表現形式、完善監督等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第九章是法律監督效力論(執筆人:劉中發、譚淼、花林廣)。本章對法律監督效力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司法體制改革中應當進一步拓展法律監督范圍,完善法律監督程序,充實法律監督手段,改革法律監督體制,提升監督主體素質,從制度、機制、體制和組織上保障法律監督的實施效果。
第十章是法律監督發展論(執筆人:郭興蓮)。關于法律監督制度的認識結論和觀點不是永恒不變的,正如法律監督的內涵是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豐富,法律監督制度仍然在創新與實踐中持續地發展。本章對法律監督理念的樹立、法律監督理論的發展和法律監督能力的提高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法律監督原論》這本書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參加撰寫的作者有著不同的學習和研究背景,有著不同的業務實踐經歷,通過共同研討,互相交流文獻資料,互相吸收研究養料,利用業余時間完成本書的寫作。雖然本書在總體上是集體研究的成果,但每章內容都獨立成篇,各章是由各位作者獨立完成的,研究者均力求在個人能力范圍內對相關內容進行盡量全面、細密的論證,因而各章充分體現了研究者的個人寫作風格,在統稿時我們只是在觀點明顯沖突的地方略作調整,盡量保留了研究者的個人特色,沒有在形式上的文風和句法上細作要求。當然,為求全書的完整性和每章的獨立性相結合,本書的研究者僅篇章結構即集中研究了三次,又先后四次集中對完成的稿件進行討論,及時對寫作思路進行修正和調整,并且在撰寫過程甲注意經常保持互相交流的態勢。所以,本書的各章節是互相聯系的,形成了一個趨于完整的法律監督基礎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不僅注意縱向的史學論證,而且更注重橫斷面的分析研究,以便使讀者能加深宏觀印象或擇其一點探幽入微。仕敘述風格上,不是簡單地擷取、堆砌和重復史料或既有觀點,盡可能注意科學嚴謹的考證和闡述,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學術探討,在寬松的研究氛圍中展示學術觀點與思想火花。應當說,本書立足于新視角洞察法律監督的基礎理論問題,充分展示了實踐者的理性思考,能夠自成體系,不僅框架結構上追求新穎性,而且內容上敢于提出獨到的見解,并力求厚重、戒免拘謹,其中時有創新之論,可算不失其學術價值和學術著作的品性。
可以說,本書所匯聚的是我們在案牘勞形之余對法律監督問題思考的點滴,雖也灑灑四十萬言,卻只是檢察基礎理論領域一些基本問題的初淺理論探索。書中一些理論觀點尚待進一步研討,個別問題的論述還欠深入,能否取得預期的令人滿意的效果,更需接受批評、檢驗和指摘。盡管本書的撰寫有較長時間的醞釀,但寫作起來仍覺得時間短促,行筆也感匆忙和艱難,書中諸多論述、設想和探討,不免會留有不足、錯漏和疏誤,尤其是作為學術探討,更難免諸多可批評、匡正的錯誤,這是應當而且必須承認的事實。所以,雖然我們曾經在撰寫計劃中發出大話,要將本書打造成為“精品之作”,但是,當研究成果出爐、書稿殺青之際,在思考“什么是你的貢獻”時,我們卻不能奢望憑借本書來構筑起一個健全完善、博大精深的法律監督學問體系,更不敢妄言本書可以成為檢察干部和有關人員必讀的知識資料,倘若我們為豐富和發展法律監督理論而進行的拓荒式嘗試、微薄的奉獻,能引起廣大讀者對法律監督制度基礎理論研究的濃厚興趣,喜收拋磚引玉、投石墊路之效,就心滿意足了。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博士生導師甄貞
2007年12月3日
圖書目錄
目 錄
前言………………………………………………………………………………… 1
第一章法律監督導論……………………………………………………………1
第一節 “法律監督”語詞的源與流………………………………………… l
一、單音節字“監”、“督”的源流…………………一………………………2
二、雙音節詞“監督”的源流…………………………………………………4
三、“法律監督”概念的源流…………………………………………………5
第二節 檢察功能體系中“法律監督”的流變 ………………………………9
一、對蘇聯“一般監督+司法監督”模式的描摹……………………………9
二、由“司法監督”縮限為“犯罪監督”………………………………………11
三、從“犯罪監督”發展到“訴訟監督”………………………………………12
四、“法律監督”的內涵發展與外延拓展……………………………………13
第三節 法律監督的性質………………………………………………………15
一、“法律監督”是一項獨立的國家權能……………………………………15
二、“法律監督”是法治文明的實現和延伸…………………………………17
三、“法律監督”是一種動態的社會現象……………………………………19
四、“法律監督”是一種政治權力控制機制…………………………………20
第四節 法律監督的特征………………………………………………………2l
一、國家性(權威性)…………………………………………………………21
二、專門性(獨立性)…………………………………………………………22
三、規范性(準確性)…………………………………………………………23
四、確定性(有限性)…………………………………………………………24
五、有效性(強制性)…………………………………………………………25
六、程序性(中間性)…………………………………………………………26
第五節 法律監督的功能………………………………………………………28
一、法律監督的法治功能……………………………………………………28
二、法律監督的政治功能……………………………………………………31
第二章法律監督地位論…………………………………………………………35
第一節 人民民主專政是法律監督的憲政基礎………………………………35
一、人民主權原則的產生及意義……………………………………………35
二、人民民主專政是人民主權原則的具體化………………………………37
三、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法律監督的憲政基礎……………………………39
第二節 分權與制衡理論是法律監督的理論基礎……………………………41
一、分權與制衡理論的提出…………………………………………………41
二、分權與制衡理論的意義…………………………………………………43
三、分權與制衡理論是法律監督產生和發展的動因………………………44
第三節 法治原則是法律監督的總原則………………………………………48
一、法治原則的提出及意義…………………………………………………48
二、法治在監督國家權力方面的作用………………………………………50
三、法治原則是法律監督的基本原則………………………………………54
第四節 御史制度是法律監督的文化基礎……………………………………56
一、御史制度的沿襲…………………………………………………………56
二、御史制度的作用…………………………………………………………58
三、御史制度的啟示…………………………………………………………59
第五節 列寧法律思想是法律監督的理論來源………………………………62
第六節 人民代表大會是法律監督的權力基礎………………………………64
一、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法律監督的性質……………………………………64
二、法律監督具有國家性質…………………………………………………66
第七節 法律監督是法律本身的內在需求……………………………………67
一、法律效力的普遍適用性要求法律監督…………………………………67
二、法制的統一性需要法律監督……………………………………………68
第八節 社會經濟狀況是法律監督現實基礎…………………………………69
一、中西方國家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區別……………………………………69
二、社會基礎和經濟水平決定了法律監督…………………………………72
第三章法律監督原則論…………………………………………………………74
第一節 法律監督原則概述……………………………………………………74
一、保障人權原則……………………………………………………………75
二、無罪推定原則……………………………………………………………78
三、客觀公正原則……………………………………………………………80
四、公益原則…………………………………………………………………80
第二節 維護法制原則…………………………………………………………81
一、維護法制原則的含義……………………………………………………82
二、維護法制原則的法理基礎………………………………………………83
三、維護法制原則的主要內容和要求………………………………………86
第三節 檢查一體原則…………………………………………………………89
一、檢察一體原則的含義……………………………………………………9u
二、檢察一體原則的法理基礎………………………………………………92
三、檢察一體原則的主要內容和要求………………………………………96
第四節 監督法定原則…………………………………………………………100
一、監督法定原則的含義……………………………………………………100
二、監督法定原則的法理基礎……………………………………………102
三、監督法定原則的主要內容和要求………………………………………103
第四章法律監督模式論…………………………………………………………110
第一節 法律監督模式的特征及構成…………………………………………11l
一、分立制衡型法律監督模式………………………………………………111
二、統一專門型法律監督模式………………………………………………121
第二節 影響法律監督模式形成的因素………………………………………123
一、檢察制度的歷史起源……………………………………………………123
二、憲政體制…………………………………………………………………125
三、政治法律文化傳統………………………………………………………128
四、司法理念…………………………………………………………………130
五、訴訟制度…………………………………………………………………131
第三節 中國法律監督模式的構建與完善……………………………………133
一、中國法律監督模式的合理性……………………………………………133
二、中國法律監督模式的不足與完善………………………………………141
第五章法律監督主體論…………………………………………………………143
第一節 法律監督主體概述……………………………………………………143
一、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的職能主體………………………………………144
二、檢察官是法律監督的執行主體…………………………………………148
第二節 檢察官的法律屬性…………………………………………………150
一、從繁蕪觀點中捋出分析線索……………………………………………150
二、司法屬性是我國檢察官的法律屬性……………………………………155
三、堅持檢察官的司法人員屬性要解決的問題……………………………159
第三節 檢察官的職業化………………………………………………………162
一、檢察官職業化的內涵……………………………………………………163
二、檢察官職業的“泛大眾化”………………………………………………164
三、檢察官職業化的實現途徑………………………………………………166
第六章法律監督內部關系論……………………………………………………176
第一節 法律監督內部關系釋義………………………………………………176
一、法律監督內部關系的概念和意義………………………………………176
二、法律監督內部關系的分類………………………………………………177
三、衡量法律監督內部關系優劣的依據和標準……………………………179
第二節 機關之間關系的理論與現狀…………………………………………170
一、上下級機關的理想型關系………………………………………………170
二、非上下級機關之間的理想型關系………………………………………189
三、機關之間關系的法定狀態………………………………………………189
四、對機關之間關系現狀的分析……………………………………………191
第三節 部門之間的關系………………………………………………………192
一、同一職能上下級部門的關系…………………………………………192
二、非同一職能系統上下級部門的關系……………………………………196
三、一個機關內部門之間的關系……………………………………………197
四、部門與機關之間的關系…………………………………………………206
第四節 個體與部門、機關之間的關系………………………………………207
第五節 法律監督內部關系的構建和實現……………………………………210
一、構建的基本原理…………………………………………………………211
二、構建和實現內部關系的基本設想………………………………………212
第七章法律監督外部關系論…………………………………………………214
第一節 法律監督外部關系的基本原理………………………………………214
一、法律監督外部關系的界定………………………………………………214
二、研究法律監督外部關系的意義…………………………………………216
第二節 法律監督外部關系的狀況分析………………………………………218
一、體制上的附屬使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嚴重地方化,法律監督的
主體地位尷尬……………………………………………………………218
二、規范上的缺失使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流于形式,法律監督的內容
有名無實…………………………………………………………………221
三、社會的非理性使檢察機關背負過多的職責外的壓力,法律監督的
價值取向偏離……………………………………………………………226
第三節 法律監督外部關系的優化……………………………………………228
一、法律監督外部關系優化的可行性分析…………………………………228
二、法律監督外部關系優化的原則…………………………………………229
三、法律監督外部關系優化的方案設計……………………………………230
第八章法律監督權能論…………………………………………………………237
第一節 法律監督權能概述……………………………………………………237
一、法律監督權能的研究方法………………………………………………237
二、法律監督權能的概念……………………………………………………238
三、法律監督權能的特征……………………………………………………240
四、法律監督權能形式及內部關系…………………………………………242
第二節 訴訟監督權……………………………………………………………247
一、訴訟監督權概述…………………………………………………………247
二、審前程序中的訴訟監督權………………………………………………251
三、審判程序中的訴訟監督權……………一………………………………256
四、執行程序中的訴訟監督權………………………………………………266
第三節 公訴權…………………………………………………………………272
一、公訴權的具體形式………………………………………………………272
二、公訴權的制約和監督……………………………………………………275
第四節 檢察偵查權……………………………………………………………281
一、檢察偵查權的法律監督性質……………………………………………282
二、中外檢察偵查權之比較……………………………………·…………I.284
三、完善我國檢察偵查權的立法思考………………………………………287
第九章法律監督效力論…………………………………………………………290
第一節 法律監督效力的概念與特征…………………………………………291
一、法律監督效力的概念及其特征…………………………………………291
二、法律監督方式與法律監督效力的關系…………………………………294
三、研究法律監督效力的重要意義…………………………………………296
第二節 我國當前法律監督效力的現狀和問題………………………………297
一、近年來我國檢察機關強化法律監督取得的成績………………………297
二、當前法律監督效力方面存在的問題……………………………………297
第三節制約法律監督效力的主要因素………………………………………299
一、歷史、理論因素……………………………………………………………299
二、制度設計因素……………………………………………………………302
三、立法技術性因素…………………………………………………………306
四、體制性因素………………………………………………………………307
五、主體因素…………………………………………………………………309
第四節 加強法律監督效力的基本保障………………………………………310
一、拓展法律監督范圍………………………………………………………310
二、完善法律監督程序………………………………………………………312
三、充實法律監督手段………………………………………………………314
四、改革法律監督體制………………………………………………………317
五、提升監督主體素質………………………………………………………319
第十章法律監督發展論…………………………………………………………320
第一節 法律監督理念的樹立…………………………………………………320
一、法律監督理念的內涵特征………………………………………………320
二、當代法律監督理念的決定因素…………………………………………321
三、法律監督工作在理念層面存在的突出問題……………………………324
四、法律監督主體應秉持的理念……………………………………………325
第二節 法律監督理論的發展…………………………………………………330
一、中國法律監督理論研究概況……………………………………………33l
二、法律監督理論研究需要正視的問題……………………………………333
三、法律監督理論研究應注意的問題………………………………………336
第三節 法律監督能力的提高…………………………………………………339
一、法律監督能力建設的內涵特征…………………………………………339
二、法律監督能力建設應遵循的原則………………………………………342
三、加強和完善法律監督能力建設的實踐途徑……………………………344
參考文獻…………………………………………………………………………35l
本書共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