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為總第七卷,包括以欄目及文章:
[理論前沿]收錄五篇論文。
“證券市場誠信機制的運行邏輯與制度建構”從體系化的視角對證券市場誠信機制的運行邏輯、法律建構以及實現方式進行了系統研究。意在為解決我國證券市場誠信缺失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公司誠信人格論”對公司誠信進行了基于人格分析的結構化描述,認為我國公司誠信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在于繼承傳統倫理道德精華,借鑒吸收優秀的外來商業倫理,而完善公司主體結構、培植主體性,則是當下我國公司誠信建設的重要工作。“數據保護與信息公開的平衡——論誠信制度構建的法律基礎”提出,在構建誠信制度時應重視從法律層面加強數據保護的基礎制度建設,以在誠信數據保護與誠信信息公開間求得更好的平衡。“內部治理結構:高管薪酬”是一篇譯作,文章對有關公司高管薪酬支付在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申的權力劃分進行了詳細的理論和實證解析。“投票權價購問題之檢討”對投票權征集制度中的投票權價購問題進行了探討,并以美國實踐為參照,揭示了理論界反對投票權價購的一般理由,進而說明這些反對理由的不足之處,論述了允許投票權價購的積極意義,并對重構我國投票權價購制度提出了建議。
[專題研究]收錄八篇論文,分為“上市公司誠信”和“‘看門人’機制與中介機構誠信”兩個專題。
“上市公司誠信”專題收錄四篇論文。“從財務造假到會計爭議——我國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監管的新視城”分析了證券監管領域的會計爭議及其背后的會計話語權的法律設計,梳理了2000年以來因“海南凱立”案引發的會計話語權紛爭,以及目前會計最終話語權的基本格局及規制框架,并對相關制度建設進行了探討。“從上市公司再犯現象看誠信建設的重要性”從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近年再犯的數據入手,總結了再犯公司的共性特征,并借鑒國外資本市場的再犯懲戒規則,提出了完善中國資本市場再犯懲戒和誠信建設的思路和建議。“對上市公司的公開譴責有效嗎——基于上海市場2006—2011年監管案例的研究”一文指出公開譴責作用機制是“聲譽制裁一聲譽損失一威懾效果”,執法概率和聲譽損失是決定公開譴責有效性關鍵因素,并進一步對上海市場2006—2011年公開譴責進行了買證分析.結合當前資本市場改革創新和監管體制內部調整的大背景,提出了完善公開譴責制度的幾個方向。“再融資、儲架發行和上市公司的誠信建設’,通過對美國儲架發行制度的介紹,為我國上市公司誠信建設中如何進行正向激勵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看門人,機制與申介機構誠信”專題收錄四篇論文。“中國證券律師業的職責與前景,’在分析考察了域外及我國二十余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全面梳理了境內外資本市場中律師的功能定位與相關執業規范,并提出我國證券律師的發展出路。“證券市場監管與投資銀行的誠信規范,’指出,在我國證券發行保薦制下,監管機構對于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采取的誠信監管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實施效果,但仍存在許多的不足,需要通過加強執法、確立信托責任、加強自律管理、倡導誠信文化等予以加強。“證券公司誠信義務:范圍、責任和控制”建議應區分不同業務種類和投資者類型,確立證券公司對特定客戶誠信義務的邊界,細化證券公司對普通投資者誠信義務的內容,并通過監管執法和自律約束,強化規則的執行力。“信用評級機構誠信規范外部監管制度研究——美國法的考察和中國借鑒”通過對美國評級機構注冊審查制度、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強制信息披露制度的考察,提出了我國加強評級機構誠信規范外部監管的建議。……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