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55833
- 書名:大陸法系無權處分制度比較研究/東吳法學文叢.私法文叢
- 作者:章正璋著
- 出版社:政法大學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
- 入庫時間:2013-6-25
- 定價:49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梳理了大陸法系民法中無權處分制度的來龍去脈。解析并更正了以往學者在研究中,對無權處分制度的一些誤解。并且從比較法視角,通過羅馬法、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等對無權處分制度的界定,再現了該制度的基本原理。
中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了“無權處分”制度,而第150條規定了出賣人權利瑕疵擔保責任,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學術界一直是爭論不休,而無權處分涉及處分人,處分相對人和原權利人三方關系,被學者稱為“法學上的精靈”,我過尚無對此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書可以對該方面的研究有推動作用。
圖書目錄
致 謝(1)
第一章 概念和基礎理論(3)
一、處分、處分權以及無權處分(3)
二、處分行為之客體(標的)(6)
三、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概念以及劃分的意義(7)
四、非權利人處分、無處分權人處分與處分行為無效(9)
五、從無權售賣到無權處分(11)
六、無權處分與相關制度的聯系與區別(12)
七、無權處分的通常效果(16)
八、中國的特殊情形(26)
第二章 羅馬法上的無權處分制度(28)
一、概述(28)
二、所有權的地位和所有權保護(29)
三、善意和惡意的區分(30)
四、善意取得制度與取得時效制度的關系(31)
五、處分行為的概念還沒有發育——兼評羅馬法上的法律行為(33)
第三章 法國民法上的無權處分制度(37)
一、概述(37)
二、《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無權處分行為的規范意旨(41)
三、買賣以外的其他無權處分行為及其效果(49)
四、無權處分與權利瑕疵擔保責任(53)
五、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與權利表見理論(58)
六、對于無權處分行為的懲罰與預防(61)
七、無權處分的其他問題(63)
第四章 德國民法上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與處分行為(65)
一、德國民法上的法律行為(65)
二、德國民法上的物權法律行為(物權行為)(68)
三、德國民法上的處分行為(71)
第五章 德國民法上的無權處分制度:概念及基礎理論(76)
一、處分權與無權處分(76)
二、德國民法上的無權利人(78)
三、準用處分、無權處分的情形(80)
四、對于處分行為之同意(83)
五、單方處分行為(84)
六、以他人名義所為之處分(84)
第六章 德國民法上無權處分行為的效果(86)
一、處分行為有效(86)
二、因錯誤而撤銷無權處分的買賣合同(負擔行為)(93)
三、處分行為無效(94)
四、權利瑕疵擔保責任(96)
五、善意取得(102)
六、時效取得(106)
七、其他效力(107)
八、對權利的無權處分(108)
第七章 瑞士民法上的無權處分制度(118)
一、瑞士私法的統一(118)
二、瑞士民法中的私法自治、法律行為與處分行為(119)
三、瑞士法上無權處分的類型(122)
四、無權處分之后果(130)
五、其他問題(135)
第八章 我國現行民法上的合同成立與生效——問題與反思(136)
一、概述(136)
二、合同成立與生效范式的產生:歷史考察以及區分合同成立與生效的意義(137)
三、合同成立與生效范式的內部關系(144)
四、我國現行學理以及立法在合同成立與生效范式上的缺失(152)
五、合同成立與生效范式之重構(166)
六、對于司法實務問題的理論回應(170)
第九章 中國大陸學界關于物權行為理論以及《合同法》無權處分立法的爭議(191)
一、大陸法系關于“無權處分”制度立法的主要模式(191)
二、中國大陸學界關于物權行為理論的主要爭議(192)
三、中國大陸學界對于《合同法》第51條的不同理解(236)
四、對于《合同法》第51條與《合同法》第150條關系的爭議(246)
五、清末以來我國立法以及學說中關于買賣合同概念認識的變遷(250)
六、法律行為意義上的“處分”制度的建立以及現行民法上“無權處分”制度的困境(260)
參考文獻(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