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64209
- 書名:日本侵權行為法(第3版)
- 作者:于敏著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 入庫時間:2015-6-14
- 定價:68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整體、動態地考察了日本侵權行為法制度和判例、學說的歷史發展。探討了實務界和理論界為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引進大陸法的基本制度并使之本土化,同時吸收英美法的理論與做法,形成日本獨特的侵權行為法制度與理論的過程。此次修訂,增加了法律界曾經集中討論過的安全關照義務問題,充實了有關侵權行為法的目的與機能、責任要件等相關方面的新判例、學說,以期使讀者盡可能多地得到日本侵權行為法的最新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編侵權行為法序說
第1章侵權行為法概述 /
第1節侵權行為的意義與構成 /
一、侵權行為的意義 /
二、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 /
三、侵權行為規定的構成 /
第2節過失責任與無過失責任 /
一、侵權行為法律制度的市民法基礎 /
二、過失責任主義與自己責任的原則 /
三、無過失責任論的出現 /
四、無過失責任論的妥當范圍 /
五、侵權行為責任統一的基礎 /
六、侵權行為責任基礎的重構 /
第3節作為損害填補制度的侵權行為責任 /
一、侵權行為責任的內容 /
二、侵權行為與保險制度 /
三、損害賠償與損失補償 /
四、侵權行為責任與契約不履行責任 /
五、侵權行為責任與其他請求權的關系 /
第4節日本侵權行為法的沿革 /
一、日本民法的制定與戰前的侵權行為法 /
二、戰后至今的立法狀況 /
三、現在的部分相關立法 /
四、侵權行為法學的發展 /
五、侵權行為法學的現狀與展望 /
第2章侵權行為法的目的與機能 /
第1節損害填補機能 /
一、接受損害填補的要件 /
二、損害得到填補的范圍 /
第2節損失分散機能 /
第3節制裁性機能 /
一、侵權行為責任的制裁性機能否定說 /
二、作為報復的制裁 /
三、為抑制加害行為的制裁 /
第4節依據市場機制的事故抑制機能 /
一、事故費用(損害)的內部化與事故抑制 /
二、過失責任制度與事故的一般性抑制 /
三、無過失責任制度與事故的一般性抑制 /
四、一般性抑制理論的界限 /
五、依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制度的事故抑制 /
第5節“綜合救濟體制”論 /
一、“綜合救濟體制”論的內容 /
二、對“綜合救濟體制”的評價 /
三、“綜合救濟體制”論之探討及其展望 /
第6節比較法上的啟示與機能、目的論的更新 /
一、侵權行為法目的論的變遷 /
二、比較法上的啟示 /
三、侵權行為法機能、目的論的更新 /
第2編一般侵權行為的成立要件
第3章行為與責任能力 /
第1節侵權行為中的所謂“行為” /
一、行為與自己責任 /
二、企業等團體的行為 /
三、不作為的場合 /
第2節責任能力 /
一、責任能力制度的根據 /
二、責任能力的程度 /
三、無責任能力人的監督義務人的責任 /
第4章故意 /
第1節“故意”的概念 /
一、通說 /
二、認識與希望結果發生 /
三、違法性的認識 /
四、未必的故意與有認識的過失、概括的故意 /
第2節故意責任與過失責任 /
一、通說 /
二、作為獨立的侵權行為類型的故意責任 /
三、法人的故意 /
第5章過失 /
第1節過失概念與過失的歸責根據 /
一、民法起草者的見解 /
二、通說與判例 /
三、對通說的批判——客觀性過失概念 /
四、向具體性過失的復歸 /
第2節過失與預見可能性——過失的構造 /
一、作為過失要件的預見可能性 /
二、預見可能性與結果回避可能性 /
三、預見的對象 /
第3節結果回避義務 /
一、判斷結果回避義務的諸要素 /
二、結果回避義務與行政法規、行業慣例基準之間的關系 /
第4節過失的證明(故意、過失的證明) /
一、過失的舉證責任與問題 /
二、過失的事實上的推定 /
三、作為法的價值判斷的過失推定 /
四、使過失認定容易的手段 /
第6章加害行為的違法性 /
第1節違法性的概念 /
一、民法起草者的見解——“權利侵害”的要件 /
二、判例的動向——從云右衛門事件到大學浴池事件 /
三、學說的展開——從權利侵害到違法性 /
第2節對通說(相關關系說)的批判 /
一、權利擴大說 /
二、違法性要件不要說 /
第3節過失概念與違法性概念的交錯 /
一、依據過失要件的一元化說 /
二、重視違法性要件說 /
三、維持權利侵害、違法性要件說 /
第4節權利理論與侵權行為法的再構成 /
一、依據基本法的權利保障與侵權行為法的再構成 /
二、“基本權保護義務論”的討論與完善 /
三、侵權行為法中權利侵害要件的“再生” /
第5節違法性概念與侵權行為要件的再構成 /
一、“新法益”的侵害與違法性 /
二、違法性概念的內容 /
三、與權利論的關系 /
四、權利利益沖突的調整與侵權行為法 /
五、違法性與過失 /
第6節侵權行為的類型 /
一、根據受侵害利益種類的侵權行為的類型 /
二、根據侵害行為樣態的侵權行為類型 /
第7節違法性阻卻事由(正當化事由) /
一、正當防衛 /
二、緊急避險 /
三、自力救濟 /
四、正當業務行為 /
五、受害人的承諾 /
第7章因果關系 /
第1節因果關系的意義 /
一、通說——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與賠償范圍的因果關系 /
二、平井教授所作因果關系論的再構成 /
三、對平井說的若干疑問 /
第2節事實性因果關系 /
一、無彼,即無此 /
二、原因事實的競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