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要特點。
1.立法指導思想
清末修律自始至終貫穿著“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固守中國封建法制傳統(tǒng)”的方針。因此,借用西方近現(xiàn)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堅持中國固有的封建制度內容,即成為統(tǒng)治者變法修律的基本宗旨。法|律教育網
2.變法修律的內容
清末修訂的法律表現(xiàn)出封建主義傳統(tǒng)與西方資本主義法學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一方面,堅行君主體制及封建倫理綱常“不可率行改變”,在新修訂的法律中繼續(xù)保持肯定和維護統(tǒng)治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標榜“吸引世界大同各國之良規(guī)、兼采近世最新之學說”,大量引用西方法律理論、原則、制度和法律術語,使得保守落后的封建法律內容與先進的近現(xiàn)代法律形式同時顯現(xiàn)在這些新的法律法規(guī)之中。
3.法典編纂形式
在法典編纂形式上,清末修律改變了傳統(tǒng)的“諸法合體”形式,明確了實體法之間、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差別,分別制定、頒行或起草了憲法、刑法、民法、商法、訴訟法、法院組織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規(guī),形成了近代法律體系的雛形。
4.變法修律的功能
它是統(tǒng)治者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反動統(tǒng)治,在保持君主政體的前提下進行的,因而既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也沒有真正的民主形式。
Copyright ? 1999-2017 杭州法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08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