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關于印發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績效評估標準(2012年版)的通知
衛生部關于印發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績效評估標準(2012年版)的通知
衛生部
衛生部關于印發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績效評估標準(2012年版)的通知
≥20%
≥30%
≥40% 7 5 5
8.2.3能力資質綜合評分:
省級
市級
縣級
≥10
≥4
≥2 9 8 8
8.2.4指令性工作完成率 100% 12 10 10
8.2.5財政撥款占年度支出的比例 100% 19 20 20
8.2.6職工年人均撥款數 較上年增加,遞增率≥地方財政經常性支出的遞增率 19 10 10
8.2.7項目預算完成率 100% 9 6 6
8.2.8基本建設達標率 達到國家建設標準 15 15 15
合計 — — — 1000 1000 1000
指標個數 35 114 — 86 103 101
注:績效得分=總分/10
二、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績效考核指標解釋與數據收集
1.1.1疫情報告綜合評價指數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疫情報告信息質量評價綜合率 按實際值評分 √ √ √
(1)計算方法
①按考核年度中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系統中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質量綜合評價表中綜合率(%)年度匯總結果進行評價。
疫情報告信息質量評價綜合率為網絡正常運行率、及時報告率、及時審核率、重卡率等四項指標的綜合評價。其中醫療機構報告及時率是醫療機構的工作指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具有對醫療機構疫情報告的管理督查職責,故納入考核統計。執行過程中如系統評價指標數量和標準調整,該指標計算方法相應調整。
疫情報告信息質量評價綜合率=機構網絡正常運行率×0.3+及時報告率×0.3+及時審核率×0.2+(100%-重卡率)×0.2計算。
、谠撝笜擞嬎憬Y果最終依據全國考核情況,統一標化。具體可按醫療機構A至J機構總數與審核確定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單位總數的比例進行標化調整。
③得分
省、市、縣級=疫情報告信息質量評價綜合率×指標分值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度 傳染病報告卡總數 未及時審核的傳染病報告卡數 未及時報告的傳染病報告卡數 重復的傳染病報告卡數 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數(醫療機構代碼A—J) 轄區應開展傳染病報告的醫療機構總數 轄區開展傳染病報告的網絡直報機構數 轄區內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總數
可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導出。
、賯魅静蟾婵ǹ倲担嚎己四甓龋爡^累計通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網絡直報的傳染病報告卡數之和。
②未及時審核的傳染病報告卡數:考核年度,轄區累計未及時通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信息審核的傳染病報告卡數之和!凹皶r審核”的判定:甲類和按甲類管理傳染病<2小時;乙、丙類傳染病<24小時。
、畚醇皶r報告的傳染病報告卡數:考核年度,轄區累計未通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網絡直報或其他最快的通訊方式如電話、傳真等的傳染病報告卡數之和!凹皶r報告”的判定:甲類和按甲類管理傳染病<2小時;乙丙類傳染病<24小時。
、苤貜偷膫魅静蟾婵〝担嚎己四甓龋ㄟ^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查重,轄區累計重復報告的傳染病報告卡數之和。
、葺爡^內醫療衛生機構數:考核年度轄區醫療衛生機構代碼A至J的機構總數(詳見1.1.6疫情報告督導覆蓋率)。
⑥轄區應開展傳染病報告的醫療機構總數:轄區確定在機構代碼A至J中應開展傳染病疫情報告的醫療機構總數。
、咻爡^開展傳染病報告的網絡直報機構數:考核年度,轄區內有傳染病病例網絡報告的醫療衛生機構數(含已刪除卡)。
⑧轄區內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總數:具備網絡直報硬件條件的醫療機構代碼A至J醫療機構總數,硬件條件是具有計算機并能聯網。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按年度將考核年度和上一年度的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質量綜合評價的綜合率和原始數據統計表導出。
(4)資料目錄清單
、俦灸甓群蜕弦荒甓纫咔閳蟾尜|量文字材料
、谝咔閳蟾嫘畔①|量綜合評價原始數據統計表
、垡咔閳蟾嫘畔①|量綜合評價綜合率統計表
1.1.2醫療機構傳染病漏報率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醫療機構傳染病漏報率 ⑴橫向與縱向比較有下降;
、茻o漏報 √ √ √
(1)計算方法
醫療機構傳染病漏報率=(查出傳染病病例數-報告傳染病病例數)/同期查出傳染病病例數×100%
督導覆蓋率=本年度零缺報單位督導數/轄區零缺報單位總數(網絡直報醫療機構數)×100%
①漏報率可從按國家漏報調查方案組織的漏報調查結果或在督導過程中漏報調查結果獲得。在督導工作落實基礎上評級本指標,督導不落實或漏報率較上一年度有上升該指標不得分。縣級每年都要開展漏報調查或匯總督導漏報調查結果,省、市可組織開展漏報調查或匯總縣級漏報調查結果。
②督導過程和方法認定如下:
根據零缺報單位數量計算督導覆蓋率。省級零缺報縣督導覆蓋所轄零缺報縣的50%以上,少于10個零缺報縣的全部督導,省級有文字記錄委托下級自行督導的視為督導;市級對零缺報縣全部進行督導,每年不少于2次;縣級對零缺報網絡直報單位進行督導,每月對上月轄區內零缺報網絡直報單位進行至少1次督導。省、市對零缺報縣的督導包括對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督導?h級考核時要抽查至少2個零缺報網絡直報單位,有現場督導記錄視為督導。
、郛敹綄Ц采w率滿足工作要求的頻次和數量時,評價該指標,否則該指標記為零分。
、艿梅
省、市、縣級=(1-漏報率)×指標分值。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 度 查出傳染病病例數 報告傳染病病例數 傳染病漏報督導的縣數 轄區零缺報縣數 傳染病漏報督導的單位數 轄區零缺報網絡直報單位數
、俨槌鰝魅静〔±龜担嚎己四甓龋﹫笳{查被調查的就診病人中傳染病病人數量。
、趫蟾鎮魅静〔±龜担嚎己四甓龋﹫笳{查查出的傳染病病人中已通過網絡直報報告的病例數。
③傳染病漏報督導的縣數:考核年度,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際已經進行傳染病漏報督導的縣級數。
、茌爡^零缺報縣數:指考核年度轄區傳染病報告卡數為零或缺報的縣級數。
、輰嶋H進行傳染病漏報督導的單位數:考核年度,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際已經進行傳染病漏報督導的網絡直報單位數。
⑥轄區零缺報網絡直報單位數:考核年度,轄區內月傳染病報告卡數為零或缺報的網絡直報單位數。
。3)基本數據來源、方法
數據來源于本年度各級督導工作計劃和總結報告,漏報調查方案和調查結果。
(4)資料目錄清單
需提供本年度和上一年度疫情報告質量文字材料:
、倌甓榷綄Чぷ饔媱、督導工作報告,年度督導工作總結。
、诒灸甓葌魅静÷﹫笳{查方案或通知、調查基礎數據表、調查結果分析等資料。
③上年度漏報調查報告或督導漏報調查匯總結果。
1.1.3傳染病監測完成率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傳染病監測完成率 100% √ √ √
(1)計算方法
傳染病監測完成率=開展監測傳染病病種數/應開展監測的傳染病種數×100%
、賾_展監測傳染病種數:為考核年度,上級要求開展監測的或本級要求開展的病種數。綜合監測的按單病種統計。重點考核除了常規傳染病報告以外有具體監測任務要求或有傳染病監測點工作任務要求的病種,國家有明確任務安排的重點傳染病監測項目和重點傳染病控制病種必須納入考核。本轄區按監測方案要求僅面上常規開展疫情報告和處置工作的不計入應開展監測傳染病種數內(如不明原因肺炎、人禽流感等)。
省級,為國家和省監測方案要求開展監測的病種;市、縣,為國家、省要求的同時將市、縣監測方案規定開展的監測病種納入統計。
國家有分病種監測方案而省采用綜合監測的(如霍亂、菌痢等腸道傳染病綜合監測),可按省方案監測病種統計病種數。
②已開展監測傳染病種數:根據監測方案要求,完成監測任務數量且質量或工作指標達到方案要求的,即可視為該病種監測工作已開展。完成監測任務為監測的人群數量符合要求,標本采集數量和質量符合要求。監測指標完成結果符合要求,按項次分別計算單病種完成情況,一項不符合視為未完成,如果因上級原因未完成的要陳述理由。最終匯總實際完成監測的病種數。
③分項統計國家、省、市、縣不同級別不同病種的監測完成情況,計算方式如下:
國家某傳染病監測完成率=國家項目某傳染病監測完成項次數(工作指標)/國家監測方案要求該病同期應監測的項次數(工作指標)×100%
。ㄊ、縣)某傳染病監測完成率=。ㄊ、縣)項目某傳染病監測完成項次數/。ㄊ小⒖h)監測方案要求該病同期應監測的項次數×100%
④國家監測方案目前包括腸出血性大腸桿菌、麻疹、HIV、血吸蟲病、瘧疾、鼠疫、人間布魯氏菌病、炭疽、腎綜合征、登革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霍亂、傷寒和副傷寒、細菌性痢疾、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病、不明原因肺炎、流感人禽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麻風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弛緩性麻痹(AFP)、性病等。
國家監測方案把監測工作任務分為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開展的(如乙肝、AFP等)、全面開展和監測點相結合、僅監測點開展三種類型。
⑤現場核查資料回顧全面開展工作任務3個,全面開展和監測點工作任務相結合、僅監測點開展工作的各1個。兼顧國家、省監測方案要求監測的病種各2個;考核市、縣級時,在總數不少于4個的前提下,保證至少抽取1個本級方案要求開展監測的傳染病。考核時如果不具備三種情況,可適當調整。考核結果與填報結果相符,認可填報結果。不相符按照考核結果等比例調整填報結果。
、迖壹膊】刂菩畔⑾到y中的單病種監測系統結果直接導出納入評估結果。具體應監測病種由上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認定。衛生部下達的重點傳染病監測項目工作完成情況按本年度工作任務數量填報。
⑦得分:
省、市、縣級=傳染病監測完成率×指標分值。
省級得分,國家、本級各占分值50%;市級得分,國家占分值40%、省級和本級各占分值30%;縣級得分,國家、省級、市級、本級各占分值25%。如果某級沒有監測任務,該級分值按比例分到已有的項目。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度 各級監測方案 國家方案 省級方案 市級方案 縣級方案
應監測病種數 已監測病種數 應監測病種數 已監測病種數 應監測病種數 已監測病種數 應監測病種數 已監測病種數 應監測病種數 已監測病種數
、俑骷壉O測方案應開展和已開展監測的病種數:考核年度,依據國家、省、市、縣級監測方案要求及各省的工作計劃任務安排,應承擔監測的傳染病病種數之和。已開展為依據上述要求判定按質按量完成監測的傳染病病種數。
②國家應監測和已監測的病種數:考核年度,依據國家監測方案要求,應承擔的國家規定監測的傳染病病種數之和。已監測為依據上述判定按國家監測方案要求按質按量完成監測的傳染病病種數。
③省級應監測和已監測的病種數:考核年度,依據省級監測方案要求,應承擔和開展的規定監測的傳染病病種數之和!伴_展”的判定同上。
④市級應監測和已監測的病種數:考核年度,依據市級監測方案要求,應承擔和已開展的規定監測的傳染病病種數之和!伴_展”的判定同上。
⑤縣級應監測和已監測的病種數:考核年度,依據縣級監測方案要求,應承擔和已開展的規定監測的傳染病病種數之和!伴_展”的判定同上。
、尢罡奖1項目數量完成一覽表。
附表1:項目數量完成一覽表
年 度 監測病種名稱 監測性質 應監測項目數 實監測項目數 應監測樣品數 實監測樣品數 應監測人數 實監測人數
說明:
監測病種名稱:為監測方案確定的監測病種,多種病種可全填;
監測性質:為監測方案的級別,即國家、省、市、縣級;
應監測項目數:為監測方案計劃的確定監測疾病相關的環境、蟲媒、食品、水等生物、物理、化學因素相關的檢驗檢測項目個數;
實監測項目數:為按監測方案計劃,實際完成監測檢驗檢測項目個數;
應監測樣品數:為監測方案計劃的項目需監測采樣的環境、蟲媒、食品、水等樣品數量;
實監測樣品數:為按監測方案計劃,實際完成監測采樣的環境、蟲媒、食品、水等樣品數量;
應監測人數:為監測方案計劃的項目需調查、觀察、干預的人數;
實監測人數:為按監測方案計劃,實際完成調查、觀察、干預的人數;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收集各級監測方案規定的監測病種清單、質控指標、工作記錄、報表和總結,并編制傳染病監測工作完成情況一覽表(格式見下模板)。評估各項監測指標完成情況,各項監測任務完成情況也可由上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提供。如果安排工作任務的上級部門認可因客觀原因導致的未完成情況可以視為開展。
(4)資料目錄清單
、 國家和本地的傳染病監測方案(含綜合監測方案)
② 本年度單病種(或綜合監測)監測工作完成情況與評價報告(評價報告必須包含監測工作任務要求完成情況,監測指標完成情況等)。
、 傳染病工作任務和工作指標完成情況一覽表(按下表要求編制)。
、 傳染病監測工作完成情況一覽表
、 市級各病種監測工作任務完成確認表(對應各縣完成情況,部分要與省級核對溝通)
、 省級各病種監測工作任務完成確認表(對應各市完成情況)
傳染病監測工作完成情況一覽表(模版,各地按照監測方案和工作方案梳理各類監測具體指標)
病種類別 監測項目 指標要求 完成
情況 指標數據來源說明
面上工作
AFP AFP病例旬報;AFP監測網絡直報 及時上報且無邏輯錯誤者得滿分,未上報不得分。不直報,不得分。
15歲以下兒童非脊灰AFP病例報告發病率 ≥1/10萬
AFP病例報告后48小時內調查及時率 ≥80%
AFP病例麻痹75天內隨訪及時率 ≥80%
AFP病例14天內雙份合格大便標本采集率 ≥80%
AFP病例大便標本7天內送達省級脊灰實驗室及時率 ≥80%
省級脊灰實驗室28天內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離及時率 ≥80%
陽性分離物在14天內送國家脊灰實驗室的及時率 ≥80%
AFP病例麻痹60天內完成病毒型內鑒別及時率 ≥80%
麻疹
以省為單位,麻疹監測病例中的排出病例報告發病率 ≥2/10萬
麻疹疑似病例48小時完整調查率 ≥80%
實驗室血清檢測結果7天內及時報告率 ≥80%
麻疹疑似病例血標本采集率 ≥80%
麻疹暴發疫情血清學確診率 ≥90%
采集病原學標本的暴發疫情數占暴發疫情總起數的百分率 ≥80%
(布。
監測點工作 監測點設置
。1)根據全國布病疫情形勢,在近年來有疫情暴發和流行的地區設立監測點。
。2)根據布病疫區類型和流行優勢菌型的地理分布情況,在羊種菌疫區、羊牛種菌混合疫區及豬種菌疫區分別設監測點。
(3)在歷史上布病疫情不清的省區設立監測點。 農區固定監測點選擇4~5個鄉(鎮、場),牧區、半農半牧區固定監測點選擇3個鄉(鎮、場)作為固定點連續監測3~5年。監測點其他鄉(鎮、場)作為非固定點,每年隨機抽選1/3輪流開展監測工作;監測點內新出現人間或畜間疫情的鄉鎮自動增補為固定點,至少連續監測3年。
監測人數 首次摸底調查人數不少于2000人,農區、半農半牧區固定監測點從第2年起不少于1000人;牧區固定監測點首次調查人數應不少于1000人,從第2年起不少于500人。每次檢查盡可能包括當地各種職業重點人群。
血清學監測 各固定監測點血清學檢查人數第1年不少于400人,以后每年不少于200人。血清學檢查人數分配比例應根據固定和非固定監測鄉(鎮、場)調查人數或疫情程度確定檢查人數。除牲畜交易、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人員按如下規定數量采樣檢測外,其他職業人群采樣數量由各地自行確定。
病原學監測 對急性期和慢性活動期病人要采血、尿、乳、關節液和滑囊液按規定做病原分離。病原分離數量應不少于急性期病人的20%-30%,如病例數較少應全部進行細菌學檢查。
出血熱
監測點工作 監測點設置:遼寧(5):沈陽市(于洪區),本溪市(本溪縣),丹東市(風城市),錦州市(凌海市),鞍山市(海城市);
“……以下略 數量符合要求并開展工作。
監測點工作 常規疫情和暴發疫情監測
對轄區內醫療機構報告的出血熱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確診病例全部進行個案調查。
血清學核實診斷 對監測點報告的出血熱臨床診斷病例,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采集急性期血清標本,少于50例的全部采集,
病原學監測 1)核酸檢測.MacELISA法或膠體金標記試紙條方法核實診斷陽性的病例,由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RT-PCR進行核酸檢測。每監測點的抽樣數不少于20例,如果監測點病例數低于20例,全部檢測。
2)病毒分離.各監測點每年采集一定數量的急性期病例全血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病毒分離。各省每年從血清中分離漢坦病毒2株,混合型疫區分離姬鼠型和家鼠型各1株。陽性病毒分離物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一步鑒定。
3)序列測定.各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分離到的病毒和陽性PCR產物進行M和S片段序列測定,并將測序結果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不具備序列測定條件的省份,可將標本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序列測定。
4)血清分型.各監測點每年采集20份實驗室確診病例恢復期血清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交叉中和實驗(附件7),進行血清學分型。不具備條件的省份,可將標本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血清分型。
監測點工作 鼠密度監測
農村居民區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既往有出血熱病人發生的自然村;在調查自然村外500米半徑范圍內,進行野外鼠密度調查,應選在河流、水渠、道路兩旁、田埂、墳地和場院等可能有鼠類棲息活動的地方。
鼠感染率調查
各監測點,每次分別在居民區和野外各捕鼠50只以上,進行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測,計算感染率。
重大傳染病項目(手足口。
病原學監測 各縣級每月最少采集5例首次就診的普通手足口病病例標本,當月病例總數少于5例時,全部采樣,
重癥(死亡)病例調查和標本檢測
手足口病重癥病例或死亡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
采集相關標本,包括糞便(或肛拭子)、咽拭子、氣管抽吸物、皰疹液、腦脊液和雙份血清等,死亡病例還可采集腦、肺、腸淋巴結等組織標本。 100%
聚集性疫情調查處置率 100%
――― ―――
1.1.4暴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暴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 ≥0.8 √ √ √
(1)計算方法
暴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疫情規范處置指數評分之和/同期轄區疫情起數
、俦┌l:國家監測方案有標準明確定義的疾病,按照國家標準判定;無明確標準的參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標準進行。如:監測方案中傷寒、副傷寒暴發疫情定義:在局部地區或單位(比如在一個自然村或一個居委會、或一個單位團體),兩周內出現5例或以上傷寒、副傷寒病例。相關信息報告標準中丙類傳染病一個集體單位或村一周內出現10例以上病例。
暴發判定可從網絡直報系統用單病種平均潛伏期的概念作為線索查找聚集現象,也可以用目前預警時空模型數據作為線索?h級考核時要隨機抽取一個月的疫情卡片,按照暴發的定義、急性傳染病潛伏期時間間隔、病例發生的空間聚集性等,判定被抽查月份是否有暴發的疾病,對照預評估結果進行核實,無暴發疫情漏報方可進行本項目的評估。
、诟鶕话l公共衛生事件預案分級管理的原則或衛生行政部門指派必須到達現場的暴發為本級應處置的暴發。主要對本級參與現場處置的事件進行評估。隨機抽取5起按照下列評估量表評估,如果不足5起全查,最終得分為按照評估量表評估事件的算術平均數。
、郯凑找韵略u估量表條目逐項評分。各類傳染病處置規范不必要的現場處置項目可以標化,如狂犬病不需要預防性服藥。
④得分
省、市、縣級=暴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0.8為1)×指標分值
暴發疫情規范處置評估量表
評價內容 權重 評價依據 評分原則 結果和數量 得分
1.判定準確 5 根據當地提供的初步報告和病例基本信息進行判定。
①國家或本級有明確暴發定義的疾病按有關標準判定;
②無明確標準的參照國家突發事件相關信息報告標準進行。 符合暴發定義得5分
其他不得分。
2.判定及時 5 以接到爆發報告或達到暴發數量標準的病例報告時間為起點,確定暴發的時間為止點,間隔24小時以內判定為及時。主要針對疫情網絡直報情況判定。 判定及時得5分,不及時不得分。
3.調查方案 10 有調查方案并具備如下要素:
①方案要素齊全,有調查內容、病例定義、個案調查表或一覽表、實驗室檢測等相關內容;
②調查內容符合該病的初步假設;
③病例定義符合該病的特點;
④個案調查表或一覽表全省統一格式化;
⑤實驗室標本采集、檢測方法正確。 每個要素各2分,缺少一個或者不規范不得分。
4.人員、物資準備 5 ①組成包括相關專業現場和檢驗人員工作隊;
②標本采集所需器材完備(詢問相關人員和查閱有關資料);
③實驗室具備相應檢驗能力(考慮分級檢驗能力標準);
④現場所需的消殺藥品、器械等完備(詢問相關人員和查閱有關資料);
⑤現場調查的相關表格、資料等齊全 (查看資料)。 每項各1分,缺少一個或者不規范不得分。
5.現場調查 30 ①按病例定義逐個核實和調查已報告的病例,對目標區域和人群、相關醫療機構進行病例搜索;
②“三間分布”描述清晰,指標、表格和圖表使用規范;
③開展流行因素調查,包括追蹤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調查傳播途徑、確定易感人群、疫點、疫區等;
④標本采集、送檢規范,檢驗方法符合要求,檢驗結果報告及時;
⑤分析方法正確,數據邏輯關系合理,統計指標使用規范;
⑥階段性調查結論或建議有相應數據支持,并對進一步調查和處置具有指導意義。 每個項目各5分,根據調查報告進行評估。對每個項目中的要素有一項不符合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6.傳染源管理 10 ①根據流行特征制定傳染源管理措施;
②對已知傳染源實施醫學觀察或采取預防控制措施;
③傳染源管理相關數據收集、記錄完整。 ①和②項各4分,③項2分。單項不完整缺少一個要素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7.控制措施 20 ①根據流行特征制定控制措施;
②疫點處理及時、方法正確;
③健康教育措施針對性強,落實到位;
④按疫情控制需要,適時開展應急接種或預防性服藥;
⑤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疫情和處理情況;
⑥評價控制效果,適時調整控制措施。 第①、②項各5分,③~⑥項各2.5分。單項要素不完整缺少一項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8.總結報告 5 ①從組織管理、暴發疫情的起因、調查處理的過程及結果、主要做法、經驗和有待解決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工作總結,總結報告格式規范,內容齊全;
②有關調查表格、數據、資料完整,分類整理、及時歸檔; 第①項4分,第②項1分。單項要素不完整缺少一項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9.評估 10 ①初步分析與最終結論邏輯關系正確;
②病原學病因或流行病學病因明確;
③在確定暴發后1個平均潛伏期內落實控制措施、所需資源滿足工作需要;
④控制效果明顯,在暴發區域內采取控制措施后,在1個最長潛伏期后病例明顯減少,2個潛伏期內流行終止;
⑤有成本效益分析,經驗教訓總結。 每個要素占2分。單項要素不完整或缺少一項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 度 發現暴發疫情總數 已處置暴發疫情起數 處置暴發疫情起數中
調查人數 處置人數 監測樣品數 消殺面積數
①發現的暴發疫情總數:考核年度,本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到或檢索出的報告暴發疫情起數總和。省級可采用相關信息報告起數和省本級發現的暴發起數之和。
、谝烟幹玫谋┌l疫情總數:考核年度本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處置過的暴發疫情總起數。即只要本級機構有現場參與處置的暴發疫情都納入統計范圍;如果本級機構沒有現場參與處置的事件,則統計本級機構對疫情處置進行過指導的暴發疫情總數。
、壅{查人數:考核年度,已處置的各起暴發疫情被流行病學調查的人數之和。
、芴幹萌藬担嚎己四甓龋烟幹玫母髌鸨┌l疫情中被現場處置(醫學觀察、預防服藥與接種、健康教育與咨詢等干預)的人數之和。
、荼O測樣品:考核年度,已處置的各起暴發疫情中監測采取的各類樣品數之和。
、尴麣⒚娣e:考核年度,已處置各起暴發疫情中現場環境被消毒殺蟲除害的面積(M2)之和。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對照暴發的定義確定本轄區符合暴發定義的事件,收集考核年度暴發疫情相關的調查方案、記錄和總結報告等相關資料,并按照評估量表內容列表進行自評。評估量表中調查方案是針對本起暴發制定的調查方案,僅進行個案調查而沒有調查方案視為無調查方案。如果有暴發調查總體方案并且按照方案要求開展工作的視為有方案。
(4)資料目錄清單
①相關傳染病暴發控制指南或監測方案
、谙嚓P傳染病暴發調查方案
、巯嚓P傳染病暴發調查處置記錄、報告
1.1.5暴發疫情調查率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暴發疫情調查率 100% √ √
(1)計算方法
、俦┌l疫情調查是指有個案調查表或調查報告視為調查。計算公式如下:
暴發疫情調查率=調查的起數/同期轄區暴發疫情總起數×100%
②得分
市、縣級=暴發疫情調查率×指標分值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 度 轄區暴發疫情總數 調查暴發疫情起數 調查疫情起數中
調查人數 處置人數 監測樣品數 消殺面積數
、佥爡^暴發疫情總數:考核年度,本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到或檢索出的報告暴發疫情起數總和。省級可采用相關信息報告起數和省本級發現的暴發起數之和。
、谡{查的暴發疫情起數:考核年度,對報告的暴發疫情已開展個案調查并具有調查報告的暴發疫情起數之和。本級機構實際參與調查或指導下級機構開展調查的都納入統計。
、壅{查人數:考核年度,已開展個案調查并具有調查報告的各起暴發疫情被流行病學調查的人數之和。
④處置人數:考核年度,已開展個案調查并具有調查報告的各起暴發疫情中被現場處置(醫學觀察、預防服藥與接種、健康教育與咨詢等)的人數之和。
、荼O測樣品:考核年度,已開展個案調查并具有調查報告的各起暴發疫情中監測采取的各類樣品數之和。
、尴麣⒚娣e:考核年度,已開展個案調查并具有調查報告的各起暴發疫情中現場環境被消毒殺蟲除害的面積(M2)之和。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對照暴發的定義確定本轄區符合暴發定義的事件,并將考核年度的暴發疫情列表進行自評估?h級考核時要隨機抽取一個月的疫情卡片,按照暴發的定義和急性傳染病潛伏期時間間隔,判定被抽查月份是否有暴發的疾病,對照預評估結果進行核實。如果暴發起數大于5起,現場考核時抽查其中5起進行核實,不足5起全查,抽查結果和預評估結果相符,認可預評估結果。
(4)資料目錄清單
、賳纹鸨┌l疫情處置工作總結
、陬A警信息處置工作總結
、郾┌l疫情核查記錄、結果報告(抽查一個月卡片對應結果,上級和本級)
1.1.6疫情報告督導覆蓋率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疫情報告督導覆蓋率 100% √ √
計算方法
、僖咔閳蟾娑綄Ц采w率=督導法定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數/轄區法定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總數(網絡直報醫療機構數)×100%
、趯Ω麽t療機構的督導,依據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2001年8月《全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疫情報告管理,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責任疫情報告單位督導的分工與頻率(見下表說明)進行。包括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該每月對上個月的零缺報單位進行督導;對轄區內的醫療機構每年至少常規督導1次及以上,2年內要對轄區所有醫療機構全覆蓋。督導可采用對醫療機構聯合督導的形式,并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督導檢查相結合,但必須包含傳染病報告的內容。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對轄區零缺報縣進行督導,無零缺報縣用縣級的匯總結果。必須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到現場實地督導。
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責任疫情報告單位督導的分工與頻率
類別 調查對象 頻率(次/年) 數量/次
縣級 縣級以上醫院 1次以上 全部
鄉鎮 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次以上 全部
企事業醫療機構和個體開業醫生
民營醫療機構 1次以上 抽查1/4責任疫情報告單位
市級 縣級以上、鄉鎮/街道、企事業和民營醫療機構 1次 抽查1/3以上縣及縣級內各類責任疫情報告單位各1個
③得分
市、縣級=疫情報告督導覆蓋率×指標分值
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 度 轄區法定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總數(網絡直報醫療機構數) 已督導的法定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數
、佥爡^法定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總數(網絡直報醫療機構數):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有單位代碼的醫療機構數(原則上等于應該進行網絡直報的單位數)。醫療衛生機構是指機構代碼A至J:
A:醫院:綜合醫院、中醫綜合醫院、中醫?漆t院、中西醫結合醫院)、蒙醫院、藏醫院、維醫院、傣醫院、其他民族醫院、眼科醫院、腫瘤醫院、胸科醫院、血液病醫院、婦產醫院、兒童醫院、精神病醫院、傳染病醫院、皮膚病醫院、結核病醫院、麻風病醫院、其他專科醫院
B: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
C:衛生院:街道衛生院、中心衛生院、鄉衛生院
D:門診部、診所、醫務室、村衛生室:綜合門診部、?崎T診部
E: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
F:采供血機構:血液中心、中心血站
G:婦幼保健院(所、站):婦幼保健院、婦幼保健院所、婦幼保健院站
H:?萍膊》乐卧海ㄋ、站):傳染病防治院、結核病防治院、其它?萍膊≡-其他?品乐卧、皮膚病防治所、結核病防治所、麻風病防治所、寄生蟲防治所、地方病防治所、血吸蟲病防治所、其它專科疾病防治所
J: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疫站、衛生防病中心、預防保健中心。
、谝讯綄У姆ǘ▊魅静∝熑螆蟾鎲挝粩担嚎己四甓,確認的轄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中,本級和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際已開展疫情報告現場督導的法定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數,本級和下級機構均已督導的報告單位以1個計算。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數據收集主要來源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預防控制、疫情管理或衛生應急等相關職能部門近二年的相關工作記錄、檔案、報表、報告等。
(4)資料目錄清單
、倬W絡直報機構統計表
②年度督導工作計劃
③零缺報單位督導報告,
、芨黝惗綄蟾
1.1.7散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散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 ≥0.8 √
計算方法
散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抽取疫情規范處置指數之和/同期轄區抽取疫情起數
、偕l疫情是指年度本轄區的甲乙類傳染病的首例病例(注意和上一年度的流行周期統一考慮,在一個流行周期內不算首例病例,間隔一個最長潛伏期為首例)和重點防控傳染病散發疫情的處置情況。主要包括甲類和乙類傳染。豢梢栽斐扇穗H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本流行周期的首例病例;監測方案規定的每個病例必須調查的傳染病病種。
②隨機抽查一個月的疫情卡片,核實是否有漏掉的符合散發病例處置條件的病例,按照評估量表評估。可和暴發疫情處置規范指數、暴發調查率等指標協同抽查。隨機抽取評估年度5起散發疫情,不足5起全查。評估量表中如果因病種本身的特征不需要開展的項目(如狂犬病不需要對傳染源進行管理)可以標化。
核實后未發現漏處置的散發疫情方可考核本指標,否則計零分。
、鄣梅
縣級=散發疫情規范處置指數(≥0.8為1)×指標分值
散發疫情規范處置評估量表
評價內容 權重 評價依據及分值 評分原則 結果和數量 得分
1.判定準確 5 根據當地提供的病例基本信息進行判定。散發的判定符合以下條件:
①在一定區域或范圍內發生的散在病例;
②各病例之間在發病時間和地點上沒有明顯聯系。 判定準確得5分,不準確不得分。
2.反應及時 5 以接到病例報告時間為起點,電話核實或現場調查在12小時內響應為及時。 反應及時得5分,不及時不得分。
3.現場調查 40 ①調查已報告的病例和接觸者,搜索相關醫療機構;
②追蹤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調查傳播途徑、確定易感人群、疫點等;
③檢驗方法符合要求,檢驗結果報告及時,對流行病學分析具有實際意義;
④數據邏輯關系合理,統計指標使用準確;
⑤階段性調查結論或建議有相應數據支持,并對進一步調查和處置具有指導意義。 每項各8分,每項少一個要素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4.傳染源管理 20 ①根據流行特征制定傳染源管理措施;
②對已知傳染源實施醫學觀察或采取其他相關措施;
③傳染源管理相關數據收集、記錄完整。 ①、③項各5分,第②項10分。每項少一個要素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5.控制措施 20 ①健康教育措施針對性強,落實到位;
②適時開展應急接種或預防性服藥;
③正確采取消殺等處理措施;
④在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無二代病例。 每項5分。每項少一個要素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6.總結報告 10 ①根據流行病學、病原學和臨床學資料,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并對組織、技術等措施進行評估;
②有關調查表格、數據、資料完整,分類整理、及時歸檔。 第①項6分,②項4分。每項少一個要素減1分,單項得分減完為止。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 度 轄區散發疫情總數 處置散發疫情起數 處置疫情起數中
調查人數 處置人數 監測樣品數 消殺面積數
①轄區散發疫情總數:考核年度,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報告并符合上述散發疫情標準的散發疫情(甲、乙類傳染病)總起數。
、谔幹玫纳l疫情總數:考核年度,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個案調查或疫點處理等處置的散發疫情總起數。
、壅{查人數:考核年度,已處置的各起散發疫情被流行病學調查的人數之和。
④處置人數:考核年度,已處置的各起散發疫情中被現場處置(醫學觀察、預防服藥與接種、健康教育與咨詢等)的人數之和。
、荼O測樣品:考核年度,已處置的各起散發疫情中被監測采取的各類樣品數之和。
⑥消殺面積:考核年度,處置的各起散發疫情中現場環境被消毒殺蟲除害的面積(M2)之和。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數據來源于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考核年度進行散發病例調查的清單、疫情卡片、調查資料。
(4)資料目錄清單
、偌最悅魅静 ⒁翌悅魅静√幹糜涗、報告
、谛枰M行個案調查的病種報告病例數與個案調查數量統計表
③散發疫情處置工作報告
1.1.8網絡直報覆蓋率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傳染病網絡直報覆蓋率 100% √
(1)計算方法
采用網絡直報系統現行定義。
網絡直報覆蓋率=實現網絡直報轄區醫療衛生機構數/轄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0%
、俑采w率:為實現網絡直報醫療機構數占轄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百分率。根據衛生部和省級提出的分地域年度網絡直報覆蓋率工作目標,達到目標要求的比率視為覆蓋。如省級對某個地區的要求是70%覆蓋率,達到70%視為覆蓋。
、诘梅
縣級=網絡覆蓋率(達到信息化建設規劃要求的本區域網絡覆蓋比例為1)×指標分值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 度 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總數 轄區內實現網絡直報醫療機構總數
、佥爡^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為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編碼維護子系統提供的有單位代碼的醫療衛生機構數(A到J)。
、趯崿F網絡直報醫療機構數:轄區具備網絡報告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為系統中單位代碼A至J的醫療機構數且在機構編碼信息中“是否具備網絡報告條件”中勾選“是”的機構。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數據可從衛生統計年鑒,衛生行政部門統計資料,疾病預防控制網絡直報信息系統資料獲得。
(4)資料目錄清單
、佥爡^醫療衛生機構清單
、谳爡^網絡直報單位運行情況統計表。
1.2.1冷鏈運轉管理使用完好率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冷鏈運轉管理使用完好率 100% √
(1)計算方法
冷鏈設備使用率=實際使用正常的各類冷鏈設備數/各類冷鏈設備總數×100%
冷鏈設備完好率=正常運轉的設備數/實際使用的設備總數×100%
冷鏈裝備覆蓋率=符合冷鏈裝備標準的縣級數/縣級單位總數
、僭O備使用率:為實際使用的各類冷鏈設備占裝備的各類冷鏈設備總數的百分率。按省本級、含區的市級、縣級分層收集。為省、市、縣三級設備合計的設備使用率。目的考核裝備的配置合理性和冷鏈運行狀態。
、谠O備完好率:是省本級的設備運行情況。為實際使用完好的各類冷鏈設備占裝備的各類冷鏈設備總數的百分率。
、劾滏溠b備覆蓋率:是冷鏈裝備覆蓋情況,按《預防接種工作規范》裝備標準,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全省的冷鏈裝備,并按冷鏈裝備計劃覆蓋所有的省、市、縣三級。
、艿梅
省級=設備使用率×30%指標分值+設備完好率×30%指標分值+冷鏈裝備覆蓋率×40%指標分值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度 現有冷鏈設備總數 實際使用冷鏈設備總數 省級冷鏈裝備總數 省級正常運轉冷鏈設備數 轄區市級總數 達到裝備標準的市級數 轄區縣級總數 達到裝備標準的縣級數
、佻F有冷鏈設備總數:考核年度,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際裝備的各類冷鏈設備數之和。包括冷庫(座)、速凍器、冰箱、冷藏箱、冷藏包、冷藏運輸車。
、趯嶋H使用的冷鏈設備總數:考核年度,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際使用的各類冷鏈設備數之和。
、凼〖壚滏溠b備總數: 考核年度,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際裝備的各類冷鏈設備數之和。
、苁〖壵_\轉的冷鏈設備數:考核年度,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際裝備的各類冷鏈設備能夠正常運轉的各類冷鏈設備總數,備用設備完好,計入正常運行。
、葺爡^市級總數:考核年度,轄區行政區劃為市級建制的市級總數。
、捱_到裝備標準的市總數:考核年度,轄區達到國家冷鏈裝備標準要求的市級總數。
⑦轄區縣級總數:考核年度,轄區行政區劃為縣級建制總數。
、噙_到裝備標準的縣級總數:考核年度,轄區達到國家冷鏈裝備標準要求的縣級總數。
(3)基本數據收集來源、方法
數據來源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免疫規劃、設備管理部門冷鏈裝備計劃、臺帳、運行和維護記錄、總結報告等。
(4)資料目錄清單
①全省冷鏈裝備計劃(規劃)
、谌》质校ū炯墸⒖h級設備配置計劃、實際擁有數量與使用情況統計表
、凼”炯壚滏溠b備數量與運行情況統計表
④冷鏈裝備調研報告或免疫規劃督導報告(冷鏈管理部分)
1.2.2疫苗接種率
指標 指標要求 適用對象
省 市 縣
疫苗接種率 達到國家免疫規劃的要求 √ √ √
(1)計算方法
兒童疫苗接種率=實際接種某種疫苗適齡兒童人數/同期轄區某種疫苗應接種適齡兒童人數×100%
、俦局笜酥饕u價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率,隨著國家免疫規劃要求的疫苗種類變化進行調整。
、谥饕闯R巿蟾娼臃N率考核轄區0-6歲完成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常規免疫情況,具體為:乙肝疫苗3劑次、卡介苗1劑次、脊灰疫苗4劑次、百白破疫苗4劑次、白破疫苗1劑次、麻風疫苗1劑次、麻腮風疫苗1劑次、乙腦減毒活疫苗2劑次、A群流腦疫苗2劑次、A+C群流腦疫苗2劑次、甲肝減毒活疫苗1劑次。
③得分
省、市、縣級=兒童疫苗接種率(達標為1)×指標分值
(2)基本數據收集與錄入
年度 疫苗種類與劑次 目標人群年齡組 轄區應接種某種疫苗兒童數 轄區實際接種某種疫苗兒童數 轄區應接種某種疫苗的本地戶籍兒童數 轄區實際接種某種疫苗的本地戶籍兒童數
卡介苗
乙肝疫苗1
乙肝疫苗1(及時)
乙肝疫苗2
乙肝疫苗3
脊灰疫苗1
脊灰疫苗2
脊灰疫苗3
脊灰疫苗4
百白破疫苗1
百白破疫苗2
百白破疫苗3
百白破疫苗4
白破疫苗
衛生部關于印發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績效評估標準(2012年版)的通知
不分頁顯示 總共11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