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升權 ]——(2003-8-18) / 已閱31043次
這在古代中國是不存在的。但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存在著以“家”為單位的利益中心理論。
二者在本質上有相似之處,古代中國以“家”為單位,注重“家”的利益,要求充分發揮一個
家的獨立而不受干擾的社會地位。這也充分體現了追求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傳統儒家思想中
的這種思想可以發展成為建設法治所依靠的文化根源。
在法治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與民間社會團體的作用,共同宣傳法律至上、人民主權、個
人自由等相關觀念。政府還要充分調動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實現政府與公眾法律
意識的共同提升,最終要實現的是“轉變權力至上觀念,樹立法律權威觀念;轉變人治觀念,
樹立法治觀念;轉變義務本位觀念,樹立權利義務統一觀念;轉變厭訴觀念,樹立依法行事觀
念”。
3. 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健全各項法律制度,為法治化提供必要的基礎
此方面的工作主要是:A.針對社會問題反映出來的法律空白進行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工作。以
憲法為根本法,建立起實用性強、理論充足的社會法律體系;B.針對長期以來執法監督機制不
健全問題,加強權力機關的監督、專門機構的監督、群眾監督的法律制度的建設,促進我國社
會主義法制監督體制的構成與發揮作用;C.要盡快建立起違憲審查制度,確保惡法不能夠存在
,違憲可訴。
4. 法學理論界要把握法治的真諦,積極參與法治建設,在實踐中開拓法治化理論的新境界
行政法學家袁曙宏認為“法治理論與法治實踐是法治發展的兩個輪子,任何一個輪子的顛簸和
缺失都會導致法治運行的失衡”。法學家的法治理論“不能僅僅是紙上的法治”,法治理論工
作者必須同時“感悟實際運行中的法治”。作為法治理論工作者,參加法治實踐主要可以通過
如下幾個渠道:A.參與立法。用法治理論原理指導立法,創制符合法治化國家要求的法律規范
;B.進行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實證調查、研究,參與法律實務工作中的重大疑難法律問題的
討論。
5. 加快發展法學教育,更新法學教育理念,培養高素質法律理論與實踐人才
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晨光認為“目前的法學院校的教育工作仍以解釋概念、注釋條文、闡述理論
、抽象討論為主”。為適應法治化,應當培養法學院系學生學會律師式的思考、培養綜合與分
析問題的能力、批判能力以及結構嚴密的法律思維。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