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利明 ]——(2012-6-14) / 已閱33578次
[32]See Richard A. Posner, The Economics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pp.272-273.
[33]See note[1],pp. 193-220
[34]See Neil Richards and Daniel Solove, “Prosser's Privacy Law: A Mixed Legacy”, 98 Cal. L. Res.
[35] 在美國某個案例中,大法官Fortas解釋獨處的權利就是“依照一個人的選擇生活,除非有正當法律規定時,否則不受攻擊、打擾、侵害。”See Time, Inc. v. Hill, 385 U.S. 374, 413 (1967) (Fortas, J.,dissenting).
[36]See Michael Henry, International Privacy,Publicity and Personality Laws,London: Butterworth,2001, p.56.
[37]See note[22].
[38]See note[36],p.14.
[39]See note[2],p.9.
[40]See Katz v. United States, 389 U. S. 347 (1967).
[41]Vgl. BGH, NJW 1996, 1128.
[42]參見李文、王坤:《基因隱私及基因隱私權的民事法律保護》,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43] 參見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第2版),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頁。
[44]參見郭鋒:《論隱私權的法律屬性》,載《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0期。。
[45]參見張革新:《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及其價值基礎》,載《甘肅理論學刊》2004年第2期。
[46] 參見注[45]。
[47]參見曲直:《留給隱私多大空間》,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頁。
[48]參見注[43],第7頁。
[49] See Daniel J. Solove&Paul M. Schwartz, Information Privacy Law,Third Edition, Wolters Kluwer, 2009, p.2.
[50]See note[49].
[51]參見[美]阿麗塔·L·艾倫等:《美國隱私法:學說、判例與立法》,馮建妹等編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頁。
[52]See note[9],p.52.
[53]參見注[14]。
[54] See note[49],p.1.
[55]參見張新寶:《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隱私權保護》,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6年第5期。
[56]參見齊愛民:《個人資料保護法原理及其跨國流通法律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頁。
[57]See note[49],p.1.
[58]參見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載李震山主編:《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社2000年版。
[59]參見注[56],第5頁。
[60]See note[1].
[61] See note[49],p.13.
【參考文獻】
{1}王澤鑒:《人格權的具體化及其保護范圍·隱私權篇(上)》,載《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
{3}齊愛民:《個人資料保護法原理及其跨國流通法律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Samuel D. Warren&Louis D. Brandeis, “Right to Privacy”,4 Harv.L. Rev.,1890.
{5} Amelung, Der Schutz der Privatheit im Zivilrecht,Mohr Siebeck, 2002.
{6}.Blanca R. Ruiz, Privacy in Teleconununications:A European and an American Approach,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
{7}.Daniel J. Solove&Paul M. Schwartz, Information Privacy Law,Third Edition, Wolters Kluwer, 2009.
出處:法學家 2012年第1期
總共4頁 [1] [2] [3] 4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