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劼 ]——(2004-9-10) / 已閱28383次
(圖3) 時間的推移
對于這張圖而言,其實是成本圖與糾紛圖的的復合圖模型,如圖(3-1、3-2),圖中的1號曲線代表的是救濟需求,2號曲線在圖(3-1)中表示的是公力救濟所能滿足的需求范圍。而在圖(3-2)中表示的是其在財政開支中所占一定比重。其相對應的量不是相同的,筆者將其放在一起不過是為了體現國家收入同民眾需要對于其的影響。而且其在數據圖線的表現亦是類似,才將其融為一體。直線3則表示國家收入。筆者將其分成三個階段;首先,糾紛的發生伴隨人類社會而起,而要到國家出現之時才會出現公力救濟。這也就是圖中的第一部分。即在第一根直線同數軸之間。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之時,貧富差距懸殊的增大,使人們之間的糾紛亦會日益的增多,而公力救濟亦隨之發展起來,但從圖上可以明顯的看出他的滯后性,這一段時間也是社會最為動蕩之時,也就是圖中的第二部分,即第一和第二根直線之間。而當公力救濟發展幾乎完備之時,糾紛的數量既趨于下降態勢,若無其他變故,隨著經濟繼續的發展及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的縮短,糾紛的發生頻率也會不斷的日益減少,而公力救濟所花的成本也就逐漸的減少,這就是第三部分即第二根直線之后。如圖(3-1)這三個部分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社會層次,第一部分為初民社會,第二部分為現代社會,其存在的問題是法制的及不健全,貧富不均,社會問題嚴重等,這是社會進化過程中的必經過程。而第三部分則是逐漸走進了理想社會。然而類似于鄧小平同志所說的 “我們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期階段”那樣,這種階段的理想社會對于目前中國暫時還遙不可及。
1 2
圖(3-1) 時間的推移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國家收入的不斷攀生,公力救濟在國家支出中所占地位不會總是一成不變的。到其完全可滿足公力救濟的需要時,曲線圖象就會停止上升的趨勢。如(圖3-2, A點)
﹩
3 A
圖(3-2) 時間的推移
然而,公力救濟壟斷市場是一種理想化的救濟市場環境,其出現的前提:首先是社會經濟繼續飛速的發展而使得人們之間的貧富差距的日益縮小以至糾紛發生率的下降,其次要求社會法制化的穩固及公民自身法律素質的大步提高。但是我們應當清楚的看到,這是不太可能的。由公力機構獨立壟斷救濟市場不僅無法完全滿足民眾的需要,而且還使得國家為公力救濟機構支付高額的費用。這種市場環境就目前而言不可能出現
② 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共同存在的市場環境情況下
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共同存在的市場條件可視為是壟斷競爭市場;
壟斷競爭是指那種許多廠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質、而是具有差別的商品的市場組織。這種市場組織既帶有壟斷特征,又帶有競爭的特征。其壟斷的特征表現在產品非同質,既有差別,因而可以對價格有某種影響。換句話說,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差異就是壟斷。
私力救濟存在的目的便是盈利,其存在于市場之后,肯定會象其他的市場主體那樣渴求利潤的獲取。而不是像公力救濟機構那樣追求的僅僅是一種社會效果。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商業行為直接與自己的利益掛鉤,所以他們會更為努力的工作。當然,這并不是說公力救濟機構的工作人員很差勁。但是,往往這些私力救濟的服務機構會24小時的將時間撲在當事人的事上,而這卻是公職單位的人員往往做不到的。
筆者先就這兩種市場的經濟意義進行一下比較;與完全壟斷市場相比較而言,壟斷競爭市場的效率要高得多。因此,每一個廠商的產品需求曲線價格彈性都很大。這說明壟斷競爭市場產品的價格低于完全壟斷市場產品的價格,壟斷競爭市場產品的產出水平高于完全壟斷市場的產出水平。壟斷競爭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高于完全壟斷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壟斷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廠商生產能力利用程度高于完全壟斷市場條件下廠商生產能力利用程度。
私力救濟機構的對市場的加入,對于公力救濟機構來說補充的經濟意義巨大;
首先,公力救濟機構作為一種完全壟斷的機構存在的話,就很容易的與其他的經濟類壟斷組織一樣,由于不存在競爭者而導致整個機構的懶散和效率低下,而這在目前社會救濟需要洶涌而到之時是不允許的。
其次,私力救濟機構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其存在形式是對于他人進行有償的救濟服務,這是一種商業行為。那么國家就可以因為此行業而每年獲得數額不菲的稅收,并且由此國家對公力救濟機關的投入也就可以相應的提高。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私力救濟可以部分的替代;對于此,會有些人進行置疑。筆者先用仲裁制度來論證一下他的可行性;公力救濟裁判機關將一些可司法程序的糾紛交給仲裁機關來處理,既減輕了公力救濟機構的負擔,還使他們能夠使用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那些為非公力機關無法完成的案件中去,節省了國家成本。雖然,目前我國的仲裁機關屬于事業單位,也是國家成本的消耗者,但是,比起走司法程序而言,仲裁要顯得省錢的多,況且有些案子本來就沒有上訴的必要。同樣作為非公力救濟機關的一員,私力救濟加入進救濟行列,無可非議。筆者所說的這種“部分替代”正是一種補充,其替代部分是一般其他公民亦可進行的,當然也是公力救濟機關能夠行使的,私力救濟機構所做的只是將其進行的更加的專業化,效益更高罷了。
B
4
3
2
A 1
圖4
如上圖,由于私力救濟的加入(曲線1),原有的公力救濟所能解決糾紛的范圍線由(曲線2)上升到(曲線3)的位置。而由兩種救濟形式共同創造的救濟效果就會上升到(曲線4)的位置。A區域,即曲線1以下,當然,這是在兩種救濟形式能夠合理配置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的狀態。然而,無論如何私力救濟機構對于公力救濟機關補充的經濟意義是肯定的。
(2) 從民眾的角度出發
在糾紛發生之后,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的利益,往往處于弱勢群體的民眾不具備保護權利的力量,能夠做到的只是尋找出可以保護自己利益的方法。在救濟市場上,公民作為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勢單力薄。這就存在一個“弱勢博弈”的問題;
博弈論(game theory):是指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4]
一般來說,由于每位參與人的效用(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參與人的戰略的函數,因而每個參與人的最優戰略選擇依賴于所有其他參與人的戰略選擇。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博弈中,一個參與人的最優戰略可能并不依賴于其他參與人的戰略選擇。
博弈論中有一個著名的“智豬博弈”的例子;
總共5頁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