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彥敏 ]——(2001-5-31) / 已閱75098次
三、尋求實現立法與現實的契合
十五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推進我國司法改革,既反映出歷史的必然
性也反映出現實的迫切性,是我們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
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而毫無疑問,司法
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切實實現審判獨立這一重要的憲法和法律原
則。可以說,審判獨立不實現,司法改革的使命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完
成。審判獨立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基點,審判獨立不能真正實現,其他
方面的司法改革就必然難以推行下去。而要在審判獨立問題上真正實
現立法與現實的契合,筆者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精英化、專業化為指導思想確立和施行統一、嚴格的法
官任用和考核標準。并且不僅以此標準決定未來進入法院系統的人選,
而且以此標準對已在位的法官進行遴選。對顯然不適格者實行“下崗”
制。如前所述,法官這一職業不同于其他任何職業,其使命在于通過
公開的司法程序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沖突,并通過該過程本身
向當事人以及全社會宣示正義與法律的準則。顯然,法官獨立審判的
質量與其品行及專業素養呈正比。也可以說,法官的品行和素養不僅
決定著其審判案件的質量而且也決定著我們司法改革的質量。為確保
法官獨立審判的公平、準確、合法,以精英化、專業化為指導思想選
任和考核法官就勢在必然。已有學者提出法官的選拔應由專門的機關
負責進行,建議成立“法官資格審查考核委員會”,專門負責法官的
考試、考核及選拔和錄用。[注22]當然,對經考核顯然不適格的下崗
法官應當予以妥當的安置。作出和實行這樣的抉擇從某種角度來講或
許可以說是嚴酷的。但不作出這樣的抉擇,我們已經并仍在付出巨大
的代價。或者說,如果現在不作出這樣的抉擇,我們將來必定還要付
出更大的代價。
第二,實施司法預算和編制獨立,革除司法權力地方化所帶來的
弊端,為審判獨立的真正到位創制合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司法權力
并非地方自治權力,而是屬于國家權力的范疇。將屬于國家權力的司
法權力地方化所導致的地方黨、政等各方面力量對法院行使審判權的
制約和干擾,已從根本上禁錮和阻滯著審判獨立的實現,并孕育、滋
生著地方保護主義和司法腐敗等弊端,從而損害著法院的形象,破壞
著法律的尊嚴和法制的統一。因此,實行司法預算和編制獨立是審判
獨立真正實現的必備保障。目前,已有以下幾種主要方案提出:其一,
全國所有法院的經費由中央財政支付,預算編制由最高人民法院負責
。預算草案送政府協調后(不得減少或推翻),直接由立法機關審議和
批準,由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其二,全國法院的業務經費由
中央支出,行政經費由地方支出。其三,根據法院所承擔的地方司法
事務和中央司法事務的多少,確定預算比例,分別支付。[注23]上述
幾種方案各有千秋,然而其目標指向卻是相同的:使法院擺脫地方預
算和編制的控制,為真正實現審判獨立創制更好的外部條件。究竟選
擇何種方案,尚需組織專家進一步從各方面進行充分的論證。
第三,將獨立審判之主體明確定位于法官,取消審判委員會并調
整法院內部的機構設置。如前文所述,法官獨立審判是審判獨立的必
然要求。法院內部的多層次設置及由此而生成的院、庭長審批案件和
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案件所引致的弊端危害著獨立審判原則功能的實
現,而且也危害著其他一些重要的訴訟基本原則和制度功能的實現。
總共11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