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国产v片大片线观看网站-国产v视频-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片-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大另类-这里只有精品首页-真不卡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大陸法系時效通論

    [ 余秀才 ]——(2012-8-27) / 已閱87884次


    第一節 取得時效、消滅時效、訴訟時效制度概說

    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蘭梯留(A.G.Terentilie)曾在民眾大會上提議編纂成文法,雖遭貴族反對,但后仍同意成立十人委員會,從事立法工作。委員們在希臘考察法制回來后,于公元前451年制定了法律十表,公布于羅馬廣場,因平民仍不滿,公元前450年改組十人委員會,又補充制定兩表,合稱《十二銅表法》(Lex Duodecim Tabularum)。[4]時效制度起源于羅馬法,《十二銅表法》第六表第三條規定:“占有土地的時效為二年,其他一切物品則為一年”[5],“此最早之取得時效規定,后又確立消滅時效。”[6]完整的時效制度包括時效取得制度和時效消滅制度,時效取得制度更多適用于物權,即合法占有特定物一段時間后即取得物權;時效消滅制度更多適用于債權,即經過一段時間不行使,則喪失該債權。

    學者姚新華、張俊浩認為“依時效的事實狀態要素和法律效果要素劃分有二類:取得時效和訴訟時效”[7]。學者魏振瀛也認為“時效可分為取得時效和訴訟時效”[8]。學者梁彗星則更為直接,認為“訴訟時效即消滅時效”[9]。筆者認為,這些觀點都值得商榷——縱觀世界各國民法法系關于消滅時效的規定,大致可分為三種立法主義——勝訴權消滅主義(亦有人主張系訴權消滅主義)、抗辯權發生主義和實體權利消滅主義。

    一、法國的消滅時效

    《法國民法典》(即拿破侖法典)第2219條規定:“時效謂依法律特定的條件,經過一定的時間,而取得財產的所有權或免除義務的方法。”第2262條規定:“一切關于物權或債權的請求權均經過三十年的時效而消滅,主張時效的人無須提出權利證書,并不得對其授用惡意的抗辯。”從這兩個法條及整個第二十章第五節之規定看,法國采勝訴權消滅主義。魏振瀛認為:此系“訴權消滅主義”,此主張由德國學者薩維尼(Savigny,Friedrich Karlvon;1779~1861)首倡,他認為時效完成后,其權利本身仍然存在,僅訴權歸于消滅,故不能請求法院為強制執行,稱為自然債[10]。筆者認為,“訴權消滅主義”的說法值得商榷——該法第2223條還規定:“審判員不得自動援用時效的方法。”以此推之,法院當不主動審查時效,不能以過時效為由拒收案件。故法國應屬“勝訴權消滅主義”,與中國同。至于義務人是否因過時效而取得拒絕履行抗辯權,無規定。

    據此,筆者總結法國消滅時效的特點為:不喪失實體權利、僅消滅勝訴權、法官不主動審查。

    二、德國的消滅時效

    《德國民法典》第194條規定:“(1)要求他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因時效而消滅。(2)因家庭法而產生的、以將來恢復親屬關系狀態為目的的請求權,不因時效而消滅。”及第222條“(1)時效完成后,義務人有權拒絕給付。(2)為清償時效已經消滅的請求權而履行的給付,雖然不知時效已經消滅,也不得請求返還。義務人以合同予以承認或者提供擔保的,亦同。”從該規定看,德國采抗辯權發生主義,“該主張由德國學者歐特曼提出,他認為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抗辯權,如義務人自動履行,則視為放棄抗辯權,該履行行為有效。”[11]對于法官是否應主動審查時效、主動援引時效進行判案,《德國民法典》無明確規定。

    《臺灣民法典》第125條規定:“請求權,因十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但法律所定期間較短者,依其規定。”及第一百四十四條“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得拒絕給付。請求權已經時效消滅,義務人仍為履行之給付者,不得以不知時效為理由,請求返還。其以契約承認該債務,或得提出擔保者,亦同。”從此規定看,臺與德同。至于法官是否應主動審查時效,無規定。

    據此,筆者歸納德、臺消滅時效的特點為:權利人不喪失實體權利,但喪失勝訴權,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抗辯權,法官是否應主動審查時效無規定。

    三、日本的消滅時效

    從《日本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七條“(一)債權,因十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二)債權或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因二十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及整個第六章第三節的規定看,日本直接采取的是實體權利消滅主義。

    綜上,筆者認為,將訴訟時效與消滅時效混為一談是不恰當的。

    第二節 古中國未產生時效制度的原因探析

    馬俊駒、余延滿認為,古中國也曾有過關于時效的零星規定,如:北魏孝文帝時規定:“所爭之田,宜年限斷,事之難明,悉屬今主。”這是類似于取得時效的規定。《宋刑統》規定:“百姓所經臺府州縣遠年債負事,在三十年以前,而主保經逃亡無證據,空有契書者,一切不須為理。”這是類似于訴訟時效的規定[12]。筆者認為,不應牽強地將此理解為時效制度,此乃查明案件方法也,屬據舉證責任而斷案——前者為原告缺乏證明其為田產權人之證據,致“事之難明”,才將田斷給今主,言外之意,如有證據并可查明,田應歸原主,豈是時效取得?后者從“主保經逃亡無證據”看,屬借款人及保證人均逃亡,致無法核對契書真實性,故不支持,言外之意,如“主保均在”,可查明契書真實性,應支持,豈是時效消滅?筆者認為,兩者均屬特例,而時效制度應為常態制度,故應認定古中國無時效制度。

    因尼羅河水泛濫,致洪水退去后需對土地重新丈量和分配,產生了平面幾何學。同樣,在火山、地震、洪水、瘟疫及戰爭等天災人禍影響下,致大量土地、房屋成“無主物”,對此情形如何處理,成為古中國與古羅馬之分水嶺,關于古羅馬,筆者通過第三節論述,現先考察古中國的做法。下面是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俞江教授關于中國古代土地的分析[13](節選)——

    中國歷史悠久,土地制度及其觀念,源遠流長。由此形成的傳統,浸潤人心。如不能辨其曲折與利弊,就無法廓清某些流行觀點的本來面目。而歷代諸家談土地觀念,往往及其一端而不及其余。比如,有人斷定古代中國長期適用土地私有制;相反的,又有人認為古代中國只有土地國有制。以單一的土地所有制或土地觀念去理解中國傳統土地觀,不免偏頗。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的影響尤巨。

    要明白中國古人的土地觀念,避不開《詩經·小雅·北山》中的著名詩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前后文看,是詩人抱怨任事不均,卻自然地流露出了當時人們關于土地的認識。如結合其他文獻,這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在西周時期土地所有制現狀的真實反映,不容置疑。懷疑者要說,如西周的土地皆屬天子,那諸侯裂土分封就無法解釋,也無法解釋《詩經·小雅·大田》篇中的名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其實,這些記載不矛盾。西周封建是出于政治的考慮,即“以蕃屏周”。封建之后,土地并非完全地屬于侯伯,只是由于世襲制,形成了事實的侯伯長期占有,但土地最高的權屬仍是周王。理論上,周王可收回封地。即在西周時,土地通過分封形成了二層的所有關系,這是認識西周土地關系的基礎。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各領有采邑,這又再次形成一種分割的土地所有關系。《大田》中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其中的“公田”之“公”,又是“公侯”之“公”,卿大夫相對于公侯是私屬;卿大夫之田,相對于公侯之田,即是“私田”。這種“私田”,仍是公侯所賜,它同樣可以收回,這又是二層的所有關系。

    這些事實都說明,在西周的疆域里,土地非單一的歸屬關系。以某個卿大夫的采邑為例,它既是卿大夫的私家之田,也是國君的賜田,最后,還應歸結為周天子的土田。這種多層的土地所有觀念,在西周強盛時期是一種事實的存在,只是諸侯坐大后,慢慢就不這樣看了。但是,這種多層的土地所有關系及其相關觀念,是后世土地觀念演變的基礎。忽視這一觀念,就無法解釋中國政治史上的許多現象。比如中國古代稅賦制度,基礎就是土地王有觀。土地既然在理論上是王有的,占有土地的人,就負有向天子納貢的義務。“貢”,既表現了政治上的臣服,又是一種占有他人土地后應付的租金和勞役。所以,秦漢的土地稅又稱“租”。“租”的稱謂延續到隋唐,“租庸調”之“租”,仍是土地稅的正式稱謂。從《說文》看:“稅,租也。”這說明漢代“租”和“稅”仍相通。后來,為了區分私人土地的田租和國家對土地的征稅,租、稅二字才漸漸分開。

    以租稅而言,既可說成是出于維持公共事務如戰爭、興修水利、行政管理等的需要,又可說是作為地主向佃耕的農民收取租金。這一點,早有人指出,如清人陳灃在《東塾讀書記·周禮》中說:“古者君授民田,其君若今之業主,其民若今之佃戶”。到民國,陳登原寫《中國田賦史》,對陳灃的看法很是贊賞。土地最高權屬公私不分的觀念,可遠追至西周以前,又可下溯至明清。后世,民間土地可以買賣,但無論土地如何流轉,土地最終歸屬于天子的觀念基礎沒有變。實際上,在古人的觀念中,不但土地,人身也是屬于天子的。國家輕徭薄賦,并不是出于保護土地所有權出發。如元英宗不肯加賦,理由是:“天下之民,皆朕所有。若加重賦,百姓必至困窮,國亦何益?”(《元史·英宗紀》)土地的權源,不是因私人的占有或勞動,而是天子賜予。天子給你土地,你才有。故“國稅”又稱“皇糧”。這個詞說明,不交國稅,皇帝老兒就沒得吃、沒得用了。這個觀念,又進一步影響著如何理解古代稅收的用途。既然土地歸根結底是皇帝的,那么,他要收租,只要不是太離譜,就得交。交上去后,至于皇帝兼全國土地的地主怎么用,跟農民(也是國有土地的佃農)沒有關系。

    由此看來,要說漢代以后中國土地私有,泛泛地說沒問題,但要說中國是一個有著相當長的土地私有制歷史的國家,甚至認為歷代保護私有土地很有效,又令人不安。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必須結合土地觀念加以考察。其實,無論從土地的權屬觀念,還是保護狀況上觀察,古代中國的私有土地一直不完整。在觀念上,土地首先是皇帝的私產,平民能有土地,那是皇帝授予或“恩賜”的。這種“恩賜”不是贈送,因為贈送之后,物的所有權就轉移了。“恩賜”是說,賜予平民一個能夠安居樂業的條件,受賜人得用地租和勞役作為代價。土地和地租是直接關聯的。

    通過粗略地考察中國古代土地觀念史,可發現一些有趣的結論:從土地的最終權屬觀念看,既是皇帝的,又是國家的。也就是說,土地既是私人的,又是公共的,公私之間缺乏有效分界。這導致,當土地允許平民利用時,平民雖可以相對獨立地支配或處分土地,但卻不能對抗國家以地租和勞役方式進行的剝削。

    這種關系換一個角度可以表達為:平民可以通過合法利用土地,在民間社會獲得相對獨立的財產和社會地位;但由于土地最終歸屬于皇帝兼政府,所以,平民在財產和人格上只能依附于它。

    俞江教授的分析非常精辟。從時效制度起源看,最先出現物的時效取得,繼而出現債的時效消滅,何也?因財產最先體現為物,然后有債。從經濟學角度看,最初的交換是以物易物,故最初的借貸均以物的形式出現,致債權、物權不分。由上可見,在古中國,土地、房產等最重要財物無須運用時效制度即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更勿論他物,致古中國失去建立時效取得制度之內在動機。使時效制度未能在中國萌芽,久而久之形成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父債子償的財產權制度,后積習難改,沿用至清末。

    總共24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上一頁    下一頁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自在精品久久 |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成年午夜性视频免费播放 | 成 人 黄 色 大 片 | 欧美大片在线播放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久综合对白国产 | 韩国一级片在线观看 | 日本黄网站高清色大全 |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 91大神大战丝袜美女在线观看 | 91久久另类重口变态 | 九九re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xxx | 国产一区二区播放 | 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影视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国产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乱弄视频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视频大全免费 | 看片网站在线 | 91高清国产经典在线观看 | 3至13呦女毛片 | 免费一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片 |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 久久精品视频观看 |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 韩国在线精品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 | 久久女同互慰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特黄级毛片 | 精品国产看高清国产毛片 | 免费一级毛片私人影院a行 免费一级毛片无毒不卡 |